苏蔚走到图书馆门口,抬眼望一望钟楼上沧桑的古铜表盘,离讲演还有二十分钟。瞥见布告栏里有她的演讲海报,上面是一支箭穿透一颗心,红心滴落一滴鲜血,染红几个大字:爱情心理探讨;演讲者:苏蔚,德国海德堡大学心理学博士。
探讨爱情要这么血淋淋?又一想,也许不过分。被爱神丘比特的箭射中,会受伤,会流血,可以说幸福是血染的。苏蔚边想边朝报告厅走。
咖啡店里走出一个背双肩包的女子,乳白色风衣,银色眼镜,像个研究生。她认出苏蔚,爆米花似的蹦出两句:“是苏博士吧?跟电视上一样。”
苏蔚微笑点头。两周前,电视台“文化天地”栏目播放了对她的专访。
这位研究生正是来听苏蔚演讲的,两人一起朝报告厅走。
著名心理学家苏蔚博士到多伦多城市大学演讲的消息六个月前就在网上传开了,组织者还配上了一分半钟的视频。
从视频点击率和网上的讨论看,宣传达到了预期效果。组织者决定把会议地点改到图书馆最大的报告厅。
这位研究生告诉苏蔚,同学们得知演讲内容是针对大家网上的提问,都说这个方式好,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不怕难为情,反正没人知道谁问的。她留了十个问题,本打算问九个,后来想干脆凑个整儿。苏蔚恍然大悟: “你就是那个问题最多的人呀,把你的问题归纳分析,可以写一本书啦。” 两点整,报告厅座无虚席,主持人简单介绍苏蔚。屏幕上打出她发表的著作、文章,学术论文有一半用德文发表。主持人是一位40多岁的副教授,也曾留学德国,他开玩笑说,如果大家愿意,苏博士可以用德语演讲,但德语听起来要有耐心,他自己刚到德国时,听导师讲述一种新论点,便频频点头,连称有道理。谁料想,教授讲到最后用了否定句式,完全反对之前I东述的观点。吃一堑长一智,他从此学会屏住呼吸听句尾,任凭句式复杂,枝节烦琐,面不改色心不跳,终于在最后听到关键词,听完就晕过去了。
会场气氛活跃,主持人把讲台交给苏蔚。她在开场白中首先感谢大家冒雨赶来,也感谢大家在网上的讨论提问,如今的年轻人看问题深刻,不少想法让她深思。她反复修改演讲稿,尽量使演讲内容覆盖网上所有的提问。
话音刚落,响起热烈掌声。苏蔚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感慨地讲:
黑格尔曾说, “人性千年不变,而且从不吸取教训”。但愿大家作为有知识的新一代,能走出常规,意识到我们今天情感上的困惑前人都曾经历过,相恋、失恋,忠诚、背叛……有人甚至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不论男女,恋爱交友都容易受伤,情感挫折往往让人痛苦不堪。要防止走弯路,就要在寻找伴侣前,先认识自己,弄清该跟什么样的人分享今后生活。究竞是跟自己相似的人,还是所谓互补的人呢?认为应该找跟自己相似的人,会举出生活中许多实例:而认为伴侣应当互补的人,也会举出不少成功的例子。到底谁正确?
如果仔细分析那些成功的互补伴侣,不难发现,他们或许性格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开朗,但在其他重要方面,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对钱的态度等,他们是一致的,否则难以和谐。
荷兰心理学家佩特奈尔·迪珂丝卡教授做过一项研究:“我们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伴侣吗?相似型还是互补型?’’她调查了760位男女,发现不少人偶尔会被互补型的人吸引,但双方通常不发展成固定的恋爱关系, “如果人们找到的伴侣是互补型.两人的不同之处会让人觉得新鲜,让人兴奋,但维持关系的平和,还要靠两人的共同点或者说相似部分”。多数人是找跟自己相似的人,90%的人强调在社会生活方面相似。
一旦找到约会目标,男女初次见面的心态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女人见到男人,先对他的气质、谈吐、仪表有初步印象,如果外在的一切合乎标准,女人希望进一步了解。男人交往女人,在不同阶段会问自己三个问题。初次见到约会的女人.他问自己,她在床上会是什么样子?当他考虑是否确定恋爱关系时,他问自己,我愿为她放弃其他的可能性吗?决定结婚前他会犹豫:现在就挺好,结婚会有改变吗?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