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苗得雨诗文启示录
分类
作者 国承新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苗得雨诗文启示录》是作者国承新十几年研究著名诗人苗得雨文学创作的体会结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苗得雨的创作进行了解析,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这本集子的评论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著名作家苗得雨先生的诗的评论,二是评论苗得雨散文作品的文章。大约六十余篇,是作者从2005年9月以来评论苗得雨先生作品的结集。

内容推荐

由国承新所著的《苗得雨诗文启示录》主要内容包括:感受苗得雨、苗得雨:一位挑动世人记忆的诗人、民歌传人——苗得雨、歌谣大师——苗得雨、抗战诗人——苗得雨、浅说苗得雨20世纪50年代诗歌的超前意识、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诗歌拿人在真魂、民间,文学创作的发源地、诗歌佳境在动心、用情为文文自深、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再说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半本日记透风骨和胸怀决定未来等。

目录

序 心灵的对话

导语 我为什么写苗得雨

情感主题篇

 感受苗得雨

 苗得雨:一位挑动世人记忆的诗人

 民歌传人——苗得雨

 歌谣大师——苗得雨

 抗战诗人——苗得雨

 浅说苗得雨20世纪50年代诗歌的超前意识

 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诗歌拿人在真魂

 民间,文学创作的发源地

 诗歌佳境在动心

 用情为文文自深

 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

 再说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

 半本日记透风骨

 胸怀决定未来

 惩恶扬善看嘲讽

 从苗得雨处学丁玲

 诗歌当在救魂灵

 诗歌长久的生命力在于警世

 “时间上的‘文章’,品德上的学问”

 诗歌要流传,先迈三道坎

 特色,文学创作的制高点

 体味欲飞的诗歌

 前端与底层的辩证法

 文学不能赶行市

 诗歌得失在视角

 没有“晒根”,便没有旺长

 三篇短散文,一个大课题

 散文的最高标准是传递正能量

 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渐入佳境

 散文靠事实征服人心

风格形象篇

 诗歌发展在创新

 诗歌要“歌”是一种方向

 飞起来的诗歌靠糊涂

 文学风格在独创

 “熔百家为一炉,出吾体于众匠”

 八品八赏看传承

 “三个善于”见高低

 深入浅出话求实

 平中见奇方为高

 “笔写一千,眼读一万”

 “借”字当头,“溶”在其中

语言修辞篇

 “语言问题并不是个小问题”

 此处不言诗,却是写诗处

 画龙点睛看发挥

 极品常在“四炼”后

 叮咚作响韵当家

 文学借鉴有讲究

 一个“特”字定乾坤

 四个“深”字有学问

 诗歌妙在“不直说”

 比喻使诗歌活起来

 看似随意却深沉

 散文耐读在信笔

 诗歌要简短,拳头当攥紧

 俗语不俗,妙用生花

 诗不厌改方完美

 “举得起,放得下,落地有声响”

 言语不多道理深

 散文难得像说话

 苗老为我改文稿

 抓土产,文学创作的战略思维

后记

试读章节

感受苗得雨

打从1996年苗得雨同志对我的诗集《风流孝妇河》进行评价指点始,我就想写一篇有关他对我影响的文章,可一直找不到切入点、突破口,在欲写不能,欲罢不忍中度过了十个年头。

今年6月10日,我到北京参加“2005北京《新国风》端午传统诗人节”会议,见到了苗老师,便前去拜望,他说,这次到北京来,带了几套《苗得雨六十年诗选》,取出一套签名赠给我。当我接过装帧精美,厚且重的上下卷诗选时,感到荣幸和喜悦,我想我应好好拜读。

会议期间,我只翻看了前面的《陈老三》《‘汉奸狗’进门》《旱苗得雨》《铁算盘子来算账》《走姑家》几首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当月14日回到了淄博,我用两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进入9月,我又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第二遍。这是我有史以来读得最厚的诗集,1664页900余首诗,越读越有味,读着读着,便有些感受要写,有些话要说,于是我便把受到的一些触动和启迪信马由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写了下来。

对苗老师这样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抗战诗人,独一无二的“孩子诗人”,我是没有资格和胆量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的。但心头有话憋不住,就一吐为快吧。

读苗得雨的诗,扑面而来的是时代感、爱国情。不管是他14岁还是孩童时写的那些形象逼真、纯朴、自然、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鞭鞑诗,还是建国后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诗作,都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打着时代的烙印,读了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追溯历史的感觉,使人感到诗人不仅在写诗,更是在写史,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冲动,不是为那个时代而自豪,就是为那个时代而遗憾,既而萌发出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

假如说诗歌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大众便是孕育生长诗歌的土壤。他那为大众而歌,为大众而唱的用心在整个诗集中是一以贯之,从不动摇的。因此在他的诗中不管是赞颂解放、歌唱胜利,还是规劝人、批判事,都写得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不管是人是物,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山一水,都一一付以生命,用群众的语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送到群众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苗得雨是用群众的语言,为群众写诗,所以在群众中才有市场,才有威信,才有生命力,才扎下根。就拿《陈老三》中的“咬饼好似狗抢屎,咽饼好似鸡打鸣”,《早苗得雨》中的“早苗得雨旺嗤嗤,棵棵庄稼黄金米”,《走姑家》中的“崭新的文书手中拿,进门笑得把牙呲”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群众语言,用得活灵活现,形象自然,让人一看过目不忘。我接触的人不多,不管70岁左右的,还是60左右的写诗的人说“我是读着苗得雨的诗长大的”,不写诗的人也知道有个从小就写诗的苗得雨。苗老的诗之所以受大众欢迎,不仅仅是运用大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他出身大众,植根大众,关心大众疾苦,为大众呼号,因而赢得了大众,受大众喜爱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从苗得雨诗歌受大众喜爱的程度,虽不及臧克家、郭沫若那么厚重,然而就通俗易懂和便于为大众接受方面看,则是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说他对山东诗歌以至中国诗歌都有很大影响恐不是过誉或溢美之词。

古人言:说书唱戏劝人方。这指的是舞台艺术的教化功能,而苗得雨的诗之所以受人欢迎,让人爱读,除了前面的两条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善于发现美,赞扬美;发现丑,批判丑;歌颂人,规劝人,教育人,使人闻出香臭,看出美丑,抛弃陋习,弘扬善良,为人类和谐、社会安康而歌而唱。他的诗猛一看明白如话,清澈如水,通俗得不能再通俗,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没水平,没分量,其实苗得雨的诗表面上看来平实,骨子里透着深沉,几乎首首透着唯物辩证法,闪烁着哲学的光辉,他只不过是因了便于民众接受而为之。不信您看《燕》“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习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一个等待,一个衔着,就把被动与主动,依靠与自立,享受与创造两种认识,两种出发点,两种结果,褒与贬,歌颂什么,提倡什么写得形象,说得透彻,动人肝肠。还有《瓶中插花记》中“想着永远的得,却是永远的失”,不仅是在喻花,也是在警世。再是《关系谣》中“吃丁关系糖,黑了心和肠。喝了关系水,烂了两片嘴。咽了关系果,卷着舌头说。使丁关系钱,叫人当猴玩”这些一语中的,入木三分的规劝与鞭鞑,比起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蒲松龄还要来得直接,来得痛快,读着不禁使人击掌,解气。

读苗得雨的诗,感到似小溪流淌,淙淙有声;似泉水喷涌,清澈向上,耐读受看。诗作虽读了两遍,仍爱不释手,期望从中找出金豆子享受一生。

假如说读苗得雨的诗的感受是朴实无华,那么感受他的为人则是诗如其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既有大家风范,又有长者之德。十年来,我们相见三次,我三次想请他吃饭,他都婉拒,而对我打去的电话,他是必接;写去的信,必回;寄去的诗必看,必评,鼓励有加。他的诗与人一样,充满了文化,让人心存佩服。

2005年9月16日早8:30—10:40一气呵成(P003-005)

序言

心灵的对话——读国承新《苗得雨诗文启示录》

张洪兴

一奉新书出版的意义,在于能不能给读者带来新的信息,新的发现,能不能给读者新的知识,新的启迪。作家国承新先生的评论集《苗得雨诗文启示录》像缕缕春风,给人一阵新风扑面、清爽可人的感觉,读后给人新的启发和感悟。

收集到这本集子的评论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著名作家苗得雨先生的诗的评论,二是评论苗得雨散文作品的文章。大约六十余篇,是作者从2005年9月以来评论苗得雨先生作品的结集。当然,这几年,国承新先生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作品,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作家,这里,用闲不住也许并不恰当,因为我看到,他近年的写作似乎是有明确目标和计划的,比如这本诗文启示录就是不断实现一个计划和目标的果子。他说,他想做一个民间评苗得雨先生的第一人。

我以为,写好文学评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写多了,很容易俗套与重复。前些日子,见到著名评论家梁鸿鹰先生,他把他的最新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送给了我。我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写好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怎样才能不落人俗套,没有千篇一律之感。他淡然一笑:“换个角度就好办了!”最初见到承新这部评论集原稿的时候,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当我读完这些稿件的时候,觉得他是很会抓角度的,篇篇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大的方面归类,基本上也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综合性的,既评论苗老的文章。又评价苗老的个人成长、品格、地位;一种是抓住一点,洒脱开来,评述苗老诗文的艺术个性和独创风格。

应该说,承新的这些综合性评论水平是高的,是有新的理解和判断的。这些评论如《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时间上的文章,品德上的学问》《再说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民歌传人——苗得雨》《歌谣大师——苗得雨》《抗战诗人——苗得雨》等,在这些文章里,作者写到,苗老的诗文之所以好,所以传世,所以让人喜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诗文的“警示性”“拯救灵魂”的作用,“道理深”及风格的“独创”,“有超前意识”“前端与底层”的哲学韵味。就连苗老读了这些评论也是肯定的。如在读了《抗战诗人——苗得雨》以后,写道:“此文写得不错,专评点战争一段的诗,还没有人写过。”在读了《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一文后,苗老写道:“此文写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你的发现。”在读了《诗歌的长久生命力在于警示》一文后,苗老写道:“写的充满感情,这一评又有特点。发现了我写的发现的发现,我写的均是实言,可是大道理都总是实言。有人不写实言,实是他已虚了,他的事业便不会毕生。这又是我的感慨。这也是六十余年始终不停笔奥秘的揭示。”  在有些文章里,作者探讨了苗老世界观、生活观与创作的关系,在《他何以成为孩子诗人》《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民间,文学创作的发源地》等文章里,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苗老成长的要素基础和支撑,叙之有据,合情合理。在《民歌传人——苗得雨》一文里,作者分别从研究诗歌起步早,肯定了民歌的艺术地位,给民歌下了一个定义,破了一个谜底,指出了一种学习方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几个方面论述了苗得雨成为民歌传人的理由。在《歌谣大师——苗得雨》从理论研究独到,形式继承自觉,内容革故鼎新,有顶尖作品,坚持时间之久罕见等方面说明了苗得雨是何以成为歌谣大师的。在这里,作者把《早苗得雨》看作是歌谣大师苗得雨歌谣的代表作。

作者继续深究苗得雨何以成为歌谣大师,民歌传人,成为文学大家的原因,在一些评论,诸如《诗歌拿人在真魂》《我为什么要写苗得雨》《时间上的文章,品德上的学问》《半本日记透风骨》谈到了这样一个视点,就是苗得雨所以能写出警世、传世的诗文,重要的就在于苗得雨是有高尚的品德,不懈的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事物的细致、深刻、透彻的认识。在《我为什么写苗得雨》中作者写道:“抗战诗歌代表了苗老少年时代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山东诗坛的领袖地位。”苗得雨抗战的诗如描写“汉奸陈老三,送给鬼子2块钱,跟在鬼子腚后窜”“咬饼好似吃狗屎,咽饼好似鸡打鸣,嘴一张,脖一伸,两眼一挤一白瞪。”“中央军不爱财,裹脚布子腰里揣,破布碎片塞满怀……”“咱们告诉蒋介石。不让他卖国胡吊闹!你拿镰刀我拿枪,你收麦子我打狼!”收在《苗得雨诗选》中的抗战诗歌共33首,是苗得雨在1944年至1945年间写成的,那时他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诗,能认识到抗战必胜,共产党必胜,实属难得,这也就是苗得雨的诗真正深刻而不过时,真正警世传世的原因和前提。读了这些诗以后,对苗得雨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前几天,著名评论家胡平先生在谈到当前类型化小说的时候说,类型化小说反映的大多是人们的情感、励志等一些基本性需要,而阳春白雪性的作品反映的是人发展性方面的需要。这是特别难以把握的,苗老的艺术的视角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使他许多作品成为阳春白雪式的精品,自然也就为社会和人们喜爱,成为传世作品了。

探讨苗得雨诗歌、散文艺术特点的文章在集子中无疑占了较大的篇幅。这些评论文章或抓住一点,开拓下去,或以小见大,集中论述,或独辟蹊径,深人评论,都在力求寻找苗老创作的心路历程,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诸如《深入浅出话求是》《此处不言诗,却是写诗处》《平中见奇方为高》《用情为文文自深》《一个特字定乾坤》《笔写一千,眼读一万》《诗歌要简短,拳头当攥紧》《看似随意却深沉》等等,不一而足,都在力求以多方面、多角度来展示苗老诗文里那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一点,苗老自己也肯定了。在《平中见奇方为高》文章的最后,苗得雨批曰:“这一文写得很深,分析得很到家。还没有见人有此角度。”在《看似随意却深沉》一文的后面,苗得雨写道:“此文写得很好。有深度。狠下了功夫。几处分析,让我都心动。自己的文章,自己不敢看,每看说不定哪一句,便把自己戳哭了。几乎每看都哭一次,承新的文章,也有了这种作用。说明他理解了文章,体味得很深。”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承新的这些评论一方面是力求全面地探索苗老诗文的艺术世界的内容与方法,而另一方面,也是在把苗得雨的诗歌、散文当作他的文学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例证。由此看来,这确是一部很有些特点的评论集。这之前,承新对我说,评论集出版后,想在大学和中学里发一发,当时弄得我不置可否,无言以对。因为那时我还没有看过集子的文章,不知道那样做有何意义,现在我倒有些明白了,这本集子很像是一本由承新执笔的,由苗得雨独特多彩艺术世界构成的,怎样写诗文的教学参考书。

承新的这本评论集并不像有的评论那样,先抽象出一个特别的题目,然后多方刻意求证。他是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不间断地进行阅读、评述,日积月累地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苗老诗歌和散文的精彩世界的评论集锦,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因此我认为,这是颇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春节前,我在北京见到著名评论家范咏戈时,他送给我一本《化蛹为蝶》,是他的最新评论集,他曾谦虚地说:“搞评论既要关注文学发展大势,又关注特色作品,这本书或许有些资料价值。”在书里,他关注和评论的是几十年来全国的特色作品,读后颇受启发。现在读了承新的《苗得雨诗文启示录》,我同样是爱不释手,因为承新评论的苗得雨是代表文学发展大势的作家,最有特色和个性的作家。集中评论一个人“化蛹为蝶”,成就斐然,自然是很有价值的。

而我觉得不仅如此,此书的特点和价值还在于书中的文章都是苗得雨肯定了的。这是一位新手和老者的对话,是文学前辈和晚辈的互动和交流的结果。收在这个集子的文章,前面都有承新写给苗老的信,后面都有苗老的点评和批语。承新通过这些点评,得到了鼓励,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苗老的大家风范,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又不断给承新以写作的动力;而苗老在指点教诲的同时,有时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比如苗老在读了评论《此处不言诗,却是写诗处》里写道:“此篇写得好,有见解,见解独特,连作者本人都受启发。”这就是:“文章应当这样写,此是一妙文。”这方面,前面已经引述了苗老的好几个点评了,不再详述。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种互动、交流气氛下,生产出来的一本书应该是一种心灵对话的结果,是一种艺术互动的成果。这个集子里就收有《感受苗得雨》《苗得雨为我改诗稿》《苗得雨为我改文稿》这样的文章,详细记录了苗老为作者修改诗文,热心扶持新人的过程,读来确实为之动容。

承新是幸运的。文学离不开评论,文学家也离不开评论家,评论人的人得到被评论人不断、一如既往地亲切教诲,无疑是幸运的,令人羡慕的。在这样一种文学心灵的对话中,在苗老这样的文学大家的零距离指导下,我相信承新会有不断的新的发现和启迪献给读者。

2010.2.28夜

本文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后记

当我这本《苗得雨诗文启示录》即将付梓出版的时候,我不能不想到这一路走来,遇到的指路人、修路人、护路人,是他们的指点、搀扶、助力,才使这一梦想成真,变成现实。如果要说感谢,首先是要感谢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苗得雨。没有他的指点、圈阅、审核、认可,我也不敢将此书公之于世。二是感谢原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他看了我的书稿,写下了“感受苗得雨求教贯始终,学而得真道,陡然出水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王行宏看了书稿,写下了“风雨一生为写真,随机开悟笔自神,磊落大雅抒胸臆,春风秋雨著奇文”的诗句来进行鼓励和肯定。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洪兴用一篇《心灵的对话》来肯定了此书的价值。在这本书能否出版的关键时期,得到了山东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张成新的肯定和支持,让著者感动不已。还有淄博文昌湖区龙泉村书记杨继玉也为该书的写作成书提供了创作室,给予很多便利和条件。村办公室的纪永秀同志则从始至终承担了打印和编辑部书稿的上传下达,付出了不少心血。在书稿的最后校对期,原淄博日报高级编辑、编辑部主任查晓东,又在照顾护理87岁老母住院的情况下用6个整天和夜晚突击对该书的标点符号、错字别字一一进行了订正,原济南军区老政治委员宋清渭上将欣然题写了书名。济南军区战士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海涛等也从多方面给予关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的付梓出版,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上下的一种互动,一种合力,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创作,因此,我要真诚地谢谢这些人。

至于书中的一些粗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那是我自身学识,休养不够造成的,也敬请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国承新

2014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