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悲喜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昌俊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讨饭

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吃穿不用愁,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当想起解放前我挨饿讨饭的经历,不禁黯然泪下。

一九四八年,我刚刚五岁,稍稍能记点事的时候。当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毫不夸张地说是要啥没啥,住的是可见天日的破房,穿的是大人穿过改了一次又一次的旧衣服,即使过新年穿的衣服也是摞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至于吃的,则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在县城打工,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为了生存,为了孩子,母亲和祖母常常去左邻右舍借粮食。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特别是大米、面粉极其短缺,很难借得到,即使偶尔能借到的一点玉米面、碗豆面、黑豆面之类的粗粮,也只能稍稍安慰一下肚子,要想吃饱是很难达到的。

为了吃的,祖母和母亲不知哭过多少次,可哭解决不了问题,实在也是没有任何办法呀。

这年的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的腊八节。再有二十多天就该过年了。按照风俗习惯,村里条件较好的人家已经开始准备购年货了,而我家还在为没有吃的发愁呢。我们全家人因为借不到粮食而饿着肚子,真可谓:“愁肠寸断,泪脸千行,端坐炕头涕泪流襟。”真是愁死人了。

人们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概的意思是说对事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饥肠空空的我们,也不能就这样坐着等死,既然借不到粮食,剩下的惟一出路那就是出去讨饭,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如果有一丝丝办法,谁也不愿去讨饭。在乡下,人们最瞧不起的就是要饭的人了。

为了活命,母亲便带着我沿着渭河南岸向西,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去讨饭。在那个年代,其实大多数人家生活条件都不太好,也不是每户都能够要到饭。在讨饭的途中,我们受尽了白眼、欺侮、挖苦与辱骂,那些鄙夷和敌视的眼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使我后来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异常的上进和努力,我曾发誓今生再也不想遭到别人白眼、欺侮和辱骂了。

世上还是好人多。我和母亲讨饭讨到好心的穷人家里,碰到吃饭的时候,都会给半碗汤面或开水,有时即使不到吃饭的时候。也有好心人把剩下的半个馒头给我们,有黑窝窝头,也有包谷面馍。其实只要能填饱肚子,不论汤面还是黑馍,我和母亲都很高兴。也很知足了。

每当讨到一点馍的时候,母亲总是舍不得自己吃,她总说:“你先吃,妈不饿,妈等会儿吃。”这时,饿得头晕眼花的我就狼吞虎咽啃着那掉花的干馍,还常常被噎住。母亲看着我的样子,总是忍不住地流泪,见我被噎住,就又是给我喂水又是给我拍拍背。母亲总是对我说:“喜龙(我的小名)啊,你慢慢吃,别着急,别噎着。”我“嗯”一声,顾不上答话,三口两口把干馍咽进肚里。

有回讨了厶天的饭,我和母亲走过了十多个村子,人也走困了,但总算有点收获。天快黑了,我们背着讨到的那一点饭和馍馍回家。路上遇到深沟和小河,母亲一手揽着背上的我,一手拿着打狗的棍子、讨馍的袋子和讨饭碗,母子俩就这样回到了家里。

在讨饭的路上,我和母亲也常常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常常被狗咬伤,后来只要有狗扑来,我就吓得直哭,抱住母亲的腿不敢走路。这时,都是母亲为我挡狗,碰到一些好心的大伯大妈也会把狗喊走。碰到有钱人家的狗,我们就会躲着走,那些有钱人不但不给吃的,还辱骂我们是臭要饭的,赶我们快离开,别弄脏了他们的家门,更有甚者,还放恶狗出来咬我们。我和母亲总是一边提防着狗咬,一边挨家挨户讨饭。有一天,回到家天已经黑了,看到讨到的两碗饭和大小不等的十几个黑豆、玉米面馒头,我很是高兴。但当看到年迈的奶奶吃的时候,我伤心得掉下眼泪,近八十岁的老人怎能吃这样的饭呀。

还有一天,母亲实在太累太累了,奶奶看了心疼媳妇,说她要和我去讨饭。母亲拗不过,只得应允。我们一老一小祖孙两人去村子附近南面的苍头村。苍头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约四五百户人家,距离我们东蔺村南边有三四里路。苍头村靠近渭河,它的地势受河床的影响而呈现出南高北低之势,村中间又有东西两条河沟,小河沟的水从南向北流进渭河。

那时,去野外是很不安全的,东沟也经常有狼和土匪出没,天稍一黑便没有人敢去那里。趁着天蒙蒙亮,我和奶奶就起身,先走东沟,再到西沟去讨饭。我和母亲一起去的时候都是母亲照顾我,可和祖母去就不一样了,祖母年纪大了,她的脚是小脚,走路一颤一颤的。因为担心她摔倒,我和祖母互相搀扶着挨家挨户讨饭。东沟的村子较大,户数也多,但是养狗的也多,即使祖母会用棍子打狗,我还是会害怕。虽然也有好心人往我碗里倒上半碗玉米粥、半碗面条或给半块馒头,但终究收获不大。

就这样,我和祖母一路乞讨,从东沟走到西沟。相对来说西沟富裕的人家比较多,或许可以多讨点吃的。其中有个张姓的大户地主,在我们县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祖母充满希望地说:“喜龙,走,咱到那些富裕人家去讨饭,或许能多讨点,也能讨点好吃的。”

祖母边说边走,我也满心欢喜地点点头。来到张姓地主家大门口,只见朱红色的大门,大红灯笼高高挂,门口蹲着一对一人多高威武的石狮子。看到这种场面,我和奶奶不禁停下了脚步。我前后左右看着没人,这才壮着胆子走上前去敲门。门里的人问了声“干啥的”,连门都没开。

奶奶对着门说:“老爷,我们一天都没吃东西了,给我们点吃的吧!”门里的人说:“去,去,一边去。臭要饭的,快走吧!”奶奶说:“老爷,行行好,可怜可怜我们给点吃的吧!”

大门仍然紧闭着,没有声音,我和奶奶以为他们会大发慈悲,去给我们拿吃的了,还耐心等待着。正当我们满怀期望的时候,朱红色的大门开了,从里面窜出两条恶狗,朝我和奶奶扑来。毫无防备的奶奶打了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上。一条狗咬住奶奶的胳膊鲜血直流,另一条狗则朝我扑来。我被突如其来的狗吓得大哭,奶奶不顾一切,一边用棍子打狗,一边护着我。

恶狗又咬住了我的腿,将本已补丁摞补丁的裤子扯得支离破碎,鲜血流了出来。

这时,地主张福汉腆着大肚子出来了,后面还跟着四个点头哈腰的狗腿子。他穷凶极恶地说:“穷要饭的,居然要到我张福汉的头上来了,胆子不小啊,活腻了吧!”后边的狗腿子还随声附和着。

奶奶扯下自己的衣袖给我包扎伤口,随后也给自己包扎了伤口。张福汉看着我血流不止的腿,恶狠狠地说:“活该!”然后转身就走,大门也随之关上。

我抱着奶奶直哭,说:“奶奶,咱们回家吧!我们就是饿死也再不讨饭了。”

跌坐在地上的奶奶也泣不成声地说:“娃呀,谁叫咱们这么穷呢?”

我和奶奶互相搀扶着,一瘸一拐地回到家。母亲看到我被恶狗咬伤的腿和奶奶被狗咬伤的胳膊,抱着我哭。我哽咽着问母亲:“为什么他们有吃有喝,连狗吃的都比咱们的好,而咱们为什么啥都没有呢?为什么啊?妈?”

母亲流着泪说:“喜龙啊,你长大就明白了,我们不就是穷吗?你以后要好好读书,有了文化,日子也就好过了。”祖母还说:“猪肉酒菜馍都在书里头,你要好好读书呀!”

P18-22

后记

《悲喜人生》从二零零五年九月开始动笔写,历经九年,现在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台湾著名作家洛夫曾经说过:“写作也许是痛苦的,而阅读绝对是一种快乐。”此话不虚。近十年来。我几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休息时间在内,走访、调查、翻阅各种资料,抓紧时间进行撰写,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煎熬。双休日、节假日,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趁着头脑清楚,精力充沛,一鼓作气写上五六个小时,饿了吃个馒头夹成菜,困了在沙发上躺一会儿,除了上班之外,就这样一直坚持写作。

我出生在一个穷到骨子里的农民家庭,从当兵到上大学,好不容易谋得一份吃“皇粮”的工作,一路走来,我常常心存感恩。不敢妄谈“文章千古事”,但将自己坎坷曲折的“悲喜人生”如实地记录下来,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若年轻一代还能多多少少从我的人生经历中悟出点什么,那就再好不过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专家和热心朋友的帮助。例如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谢灼华教授、刘荣教授、詹德优教授及王作梅老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院长刘家全先生、西北大学文学院杨昌龙教授,陕西省图书馆徐大平研究馆员,陕西美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李志煌女士,还有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均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对上述各位表示衷心感谢。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石秉宪老师,他不仅从传记文学角度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还对书稿作了较全面的修改,我必须对他做人为文的厚道表达敬意,并永存记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让我终生难忘。我的乡党、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在繁忙的事务中抽出时间,将书稿看了好几遍,为本书作序,让我心存感激,铭记在心。我的武汉大学同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中为该书题词,并热情推荐此书,我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党圣元教授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鼎力支持,在次表示真诚的谢意。,没有上述各位的帮助,我是难以完成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工作的。我热切地期望广大读者朋友多给予本书关注和批评指正。

杨昌俊

公元二零一五年二月

目录

时间碎片 草根简史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父亲的死

 童年

 讨饭

 丧母

 西安解放

 与奶奶生活

 一个馒头的故事

 上学

第二章 涉世之初

 找工作

 学校“小司令”

 临潼师范学习

 骊山华清池

 打煤饼招来的“祸事”

 火车站救人

第三章 战斗在中尼国际公路

 初入部队艰苦训练

 修筑中尼公路

 开往西藏聂拉木县

 在聂拉木县修路

 聂拉木牺牲的战友

 曲乡大填方

 樟木夜行军

 悬崖绝壁苦战

 救战友

 给困难战友家寄钱

 好心的藏族老伯

 战斗在泥石流中

 土匪破坏修筑中尼公路

 通车到友谊桥

 扫墓

 抢救落水汽车

 现在的中尼公路

第四章 抢修国防公路

 连队义务宣传员

 六个月完成的国防公路

第五章 奋战在拉萨贡嘎机场

 雅鲁藏布江畔刨石头

 红色图书宣传员

 给战友献血

 建成后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第六章 修建北京地铁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悼念周恩来总理

 把最好的战士送到地方

第七章 我的大学

 上大学

 美丽的武汉大学

 学习专业课

 学好英语的故事

 访问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

 难以割舍的亲情

 宿舍的集体生活

 我们的爱情

 师生情

 我与刘亚洲

 学农劳动

 毕业实习

第八章 奋斗在文教战线

 我与妻子的爱情

 学蹬三轮车购书

 背残疾读者黄健正看书

 迷路

 救火

 为职工家属院安装暖气

 图书馆服务宣传周

 调整库藏及图书倒架

 建立图书流通点(站)

 重点读者服务工作

 防治图书病虫害

 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术

 为科学研究服务

第九章 退休发挥余热

 我与西安培华学院姜维之、姜波

 在西安外事学院文献研究室

 我与西安联合学院牛晓勇

 我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刘家全

附录 我的学术研究

后记

序言

时间碎片草根简史

高建群

我在认真地阅读这本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牵动我许多的乡愁,引起我心中隐隐作痛。我奇怪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如此同样经历的人。记得,在北京《大平原》研讨会上,批评家说,《大平原》是高老师年届暮年之后,用小说的形式,为自己寻找一条回乡的路。如今,我想将这话,也同样说给本书的作者。

看到父亲、母亲,看到爷爷、奶奶,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让我掩卷停驻,无限惆怅。那是平原上的童话,那一代人也许以后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出现了。还有那河流,我们的母亲河——渭河。我也有下河耍水的经历,我的那古老的村庄,距离渭河也就是百米左右。渭河发水的时候,大地在颤抖。十里渭河滩白茫茫一片,站在老崖上,可以掬水洗脸。对河儿,就是雨金镇,这本书作者住过的地方。还有那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先欠上学费,等有了钱再交。还有当兵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用粗布手帕包一包白土,怕到了生地方不服水土,用它来泡水喝,等等等等。这些同样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呀!

这部自传体的小说分为九章,它们依次是《苦难的童年》《涉世之初》《战斗在中尼国际公路》《抢修国防公路》《奋战在拉萨贡嘎机场》《修建北京地铁》《我的大学》《奋斗在文教战线》《退休发挥余热》。一共是九章。小说为我们讲了他的故事,一个人的编年体式的大半生。

我在上面谈到的那些家乡和村庄的故事,仅仅是他的第一章《苦难的童年》的内容。大家看出来,我是被打倒了,被那种久违了的乡间气氛震撼了。俄罗斯文坛有一个著名掌故。高尔基与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面之交。当托尔斯泰聆听着这个身上散发着海洋气息的年轻水手,在讲述他的苦难经历时,老人热泪滂沱。他说,在拥有这些苦难经历以后,孩子,你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坏人。我们知道,这位拜访者后来没有成为坏人,而是成为一名充满巨大人文关怀的作家,并且,他从此将自己的笔名叫作“苦难”(高尔基)。

这本名曰《悲喜人生》的书,我是分三次来读的。不好意思,老眼昏花,所以三天才读完。在下来的章节中,他在自言自语,夫子自道,翔实地,朴实无华地讲他的故事。当兵的经历,辗转反侧行走四方的经历,担任省图书馆副馆长以及居家西安的经历。等等等等。

这些大约就叫流水账,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说,似乎并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文学的全部秘密和最高原则,叫“大虚构”。然而,这样一本自传体的小说,为什么却还是能如此引人入胜,起码是强烈地震撼了我,个中秘密则在于,书写者的真诚,以及书写者所撰写的那个时代,也都是我们的曾经呀!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我向我的这位乡党和兄长献上最真诚的祝福。我们都是草根,从平原上走来,走了很多的路,最后在西安这座故乡的城市的屋檐下找了一席歇息之处。我们凭着自己的吃苦、自己的仁义处世、自己的端正在这个世界上矗立,安之若泰,安卧如山!

末了,关于文本,我这里还想哕嗦几句。我在文中一直称这本书为“小说”,自然有我的道理。中国的批评界,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定义,实在有些过于死板和狭隘。记得俄罗斯文学,它只将题材定为两类:韵文与非韵文(非韵文又叫散文作品)。这本书叫我想起苏联作家卡里姆的《漫长漫长的童年》,想起美国作家弗兰克·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它们都是自说自话,将一己的经历作为经验,慷慨地献给人类。

这本书的作者大约也是这样子的。他将一己的生命体验慷慨地献给了这个社会。一本本来是自己的编年史,一不小心成了一部时代的编年史。不过我们是草根,我们的视力有限,所以眼睛只能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在西安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为我的临潼乡党,为他的《悲喜人生》,写下上面的话,此一刻我的心中,仍为一种浓烈的乡情所充填。

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三年九月农历癸巳年秋分节气

内容推荐

  《悲喜人生》是一本传记体的小说,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70年春秋。作者杨昌俊生于贫穷,经历坎坷,后参军投身国家建设,奉献有为。作者用忠实的笔法记录了自己的一生,饱含深情,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浓烈的时代气息。

编辑推荐

  《悲喜人生》是一部自传作品。作者杨昌俊一生经历坎坷,但自强自尊,奋斗不息。苦难的童年,社会动荡,家徒四壁;从军之后,在最偏僻、最危险的地方工作、战斗,曾因此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转业后,开启了一段如饥似渴、青春洋溢的校园生活。而后长期在图书馆工作,默默地为文教事业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