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翁源昌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翁源昌著的这本《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从文化与实证、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填补了舟山全域传统民居文化研究成果的空缺。它不仅揭示了舟山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而且选择舟山海岛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传统单体民居建筑、传统老祠堂建筑、传统街巷建筑的门窗、屋脊、雀替、柱础、厅堂、院落等关键要素,提炼、归纳和总结了舟山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形制特征、文化内涵、地域特色、装饰风格、价值取向、审美韵味等,揭示了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社会性、传统性、技艺性特质与文化内涵,以及海岛传统民居建筑与海洋海岛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海岛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相融合等带有规律性的认知,展现出独到的创新之处。

内容推荐

翁源昌著的这本《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以舟山域内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以及田野调查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精选了舟山域内50余个传统老屋典型范例,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形制特点、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佛教文化及独特的海岛地域特色等,彰显出舟山传统民居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人文积淀。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一、舟山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舟山传统民居门窗文化

 一、舟山传统民居随墙门的装饰技艺与文化意蕴

 二、舟山传统民居隔扇窗的窗棂花样及文化寓意

 三、舟山传统民居“钓山板”石窗的纹饰题材及文化意向

第三章 舟山传统民居的屋脊、雀替、柱础

 一、舟山传统民居屋脊的地域特征及佛教文化

 二、舟山传统民居雀替构件的装饰特色

 三、舟山传统民居柱础石例说

第四章 舟山传统民居院落厅堂的地域文化

 一、舟山传统民居的院落厅堂及其文化

 二、舟山传统民居“品”字形天井的文化审美

第五章 舟山传统村落街巷的文化价值

 一、省级传统村落里钓山老屋石建筑的文化价值

 二、国家传统村落大鹏岛民居四大建筑特征的人类学考察

 三、“秀才村”石马岙历史建筑遗存与乡风文明建设

 四、白泉小城镇历史性商业老街的文化价值和环境优化对策

第六章 舟山传统祠堂寻古

 一、王氏祠堂:王氏家族百年历史的缩影

 二、潮面张氏宗祠:沧海桑田多迁变

 三、和平村舒氏宗祠:钦赐匾额与神仙雕饰

 四、马岙林氏宗祠:淳朴的乡村民俗文化

 五、干碗颜氏祠堂:尽显沧桑岁月

 六、小展岙余氏祠堂:一个历史久远家族的见证

第七章 舟山传统民居实例探幽

 一、白泉协成里王氏民居:一个充满人文韵味的乡居

 二、田中央王氏民居:悠悠古韵风

 三、“炭山刘”宗宅:一座渗透“风水”之意的传统民居

 四、园山陈家老屋:一个精致的传统农家院落

 五、后岙陈家台墙门:陈家历史变迁的见证

 六、黄沙周三份潭老宅:一座让人痛惜的老宅

 七、马岙唐家古宅:古朴典雅的民俗文化雕饰

 八、小沙傅家老宅:寓意丰富的隔扇门窗

 九、柳行徐家司马第:定海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官邸

 十、陈家天佑堂:一个具体而微的传统文化时空

 十一、柳行57号陈家小院:一座儒雅精巧的古宅

 十二、大鹏岛胡家大院:多么别致的农家院落

 十三、沈大栋老屋:龙凤雕饰,精美绝伦

 十四、刘家大院:海岛老宅沧桑岁月的缩影

 十五、王崇清故居:耐人寻味的墙门雕饰

 十六、大湾村王氏民居:长白乡建筑体量最大的一座老宅

 十七、小龙山范家民居:多彩的文化共存

 十八、涨次倪家大院:一座崇拜龙纹雕饰的老宅

 十九、里钓山19号民居:一所精致的小院

 二十、南山村夏家老屋:稻桶、风箱、水车及犁耙

 二十一、共裕村刘家老宅:令人赞叹不已的隔扇门

 二十二、共裕村刘家老宅:罕见的17扇石窗

 二十三、皇帝堂: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十四、刘坤记大院:一座含蓄内敛的老宅

 二十五、蓝家大院:让人缅怀,让人敬佩

 二十六、王顺成老宅:一座令人感怀的古宅

 二十七、王家大屋:定海第一古门楼

 二十八、吴家大院:定海老宅之“名角”

 二十九、许毅老宅:清雅淡墨总怡人

 三十、许氏民居:定海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范

 三十一、张家老宅:一幢充满西式建筑元素的小院

 三十二、乐氏民居:有点惊奇,也有点遗憾

 三十三、石柱弄丁二房大屋:精雕细琢之牛腿

 三十四、临城吴家大院:朴实之中有精彩之笔

 三十五、外王弄王氏民居:残存的美丽

 三十六、新禊村韩家6号民居:方寸之间写人文

 三十七、柴家走马楼:海岛名古屋的典范

 三十八、翁孟大宅院:邻家小院,亲切

 三十九、汪家大院:一幢历经300余年风雨的老宅

 四十、勾山李冰夫古宅:残存之美

 四十一、三坑顾氏老宅:老物件,老情谊

 四十二、黄泉源商行老宅:一座雅致的古宅院

 四十三、秀山厉氏四房:厉氏家族文化的缩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说起定海北蝉小展岙里的余氏祠堂,有必要先说说其始祖余天锡。余天锡是舟山历史上第一个朝廷的高官,南宋嘉熙三年(1239)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康熙年间编修的《定海县志》记载:“余太师墓,城东北小展岙南。宋余天锡葬焉。”民国十二年(1923)《定海县志》也载:“余天锡墓,在小展岙。”20世纪50年代破“四旧”,小展岙里樟树湾有一大墓被清除,据说就是余天锡墓。

余天锡(1180-1241),字纯父,号畏斋,昌国县(今定海区)甬东村人。据《宋史》所载,“方贫时,(余天锡与其弟余天任)率更衣以出,终岁同衾。”祖父余涤,曾任昌国县学教谕,与盐监史浩交友,后史浩为相,聘涤任家塾师,天锡随祖父读书。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余天锡“登嘉定十六年进士。先是史弥远延为童子师,性谨愿,绝不预外事,甚器重之。理宗以宗子入嗣沂王,天锡所物色也。宝庆元年,超除起居郎。不数年,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知绍兴府。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寿过九十”。余天锡从“童子师”而至“参知政事”,似乎有些玄妙,其实从康熙《定海县志》“理宗以宗子入嗣沂王,天锡所物色也”这片言只语中已透露出其中关键的信息。康熙《定海县志》“遗事”篇中还写道:“是时,皇子弦恶弥远擅权,弥远遂有废置意。而近属无可嗣,沂王宫亦无后。”嘉定十四年(1221),余天锡自临安(今杭州)回庆元(今宁波)乡试,弥远密嘱他物色“里中宗子贤厚者,幸俱以来”。余天锡“渡江与越僧同舟,舟抵西门,天大雨,僧引天锡过全保长家避雨。保长知为丞相馆客,具鸡黍甚肃”。向余天锡推荐外孙赵与莒、赵与芮,且说“术者言二儿后极贵”。余天锡回临安后报于弥远。“弥远命二子来,……天锡引见,弥远善相,大奇之。计事泻不便遽留,复使归。”托天锡母朱氏教习宫廷礼节,“礼度益娴”。没过几年,召与莒“入嗣沂王”,即为皇子。后与莒登帝位,称理宗。于是“天锡既显贵”,其母“朱亦封周楚国夫人”。余天锡物色宗族子弟这件事在《西湖志余》中记得神乎其神,“鄞人余天锡自杭还浙东,舟抵河浒,忽雷雨,帝与芮趋避舷侧,天锡卧舟内,梦见龙负舟,惊起视之,则两儿也。问之,为全保正家子。”似乎此事是天意所为。

余天锡出仕后曾捐俸在家乡创虹桥书院,收贫寒子弟入学;举办义仓,济同族穷困户;与弟天任(曾任兵部尚书)建大余桥、小余桥,便利行人,声誉著乡里。

北蝉小展岙处于舟山本岛第一高峰黄杨尖西北麓山脚下一个狭窄的山谷,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山岙口向东延伸开去是汪洋大海,村前一条清溪自黄杨尖主峰蜿蜒入海。目前这个小山村常住的多是一些老人,人口不多。几百年前,这里却是人丁兴旺,百姓丰衣足食。小展岙里曾有一个参加过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中“秀才”的余仲礼,光绪乙酉年(1885)在其所记的“历代祀产”中这样写道:“窃吾余氏迁居定地起,……据传枝派即有上中下三房可以稽考。上分众居于西地舍,吾中下两分众居本宅。吾祖居上岙,俗呼之为上屋。”如今小展岙里的余氏祠堂仍有两座,当地村民分别称作上祖堂和下祖堂。

小展岙里余氏祠堂是属于支祠,上祖堂和下祖堂都是一进三问建置,前面都有三百平方米左右的广场。据当地老人介绍,两三百年以前,余氏两兄弟分支建立祠堂,老大有比较丰厚的家产,而且历史上还受朝廷奖匾,故上祖堂其建筑雕饰相对比下祖堂讲究。上祖堂中堂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新建筑,现在祖堂正间梁下正中悬挂着刻有“御赐圣旨”和“圣旨”字样的“八叶衍祥”“瑞世耆洪”两块御赐匾额以及“世德重伦”匾额,这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嘉庆皇帝为嘉赏五世同堂瑞年九十二寿民小展村余思擎而御赐。其意是枝繁叶茂,世代繁衍,此匾至今已有180余年。只可惜旧匾在“文革”时被毁。

上祖堂前檐走廊梁枋均雕饰精美吉祥图案,线条灵活,雕琢细腻。有松鹤延年图,象征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有喜鹊梅花图,象征着吉祥、喜庆、和谐、繁荣和幸福。还有一幅民间广为流传的“三英战吕布”。三英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中间的人就是吕布,周围有装饰的士兵和旗帜。祖堂里面有几幅版画,手工绘制,虽历经百余年,仍色彩鲜艳。画上内容大约是八仙图,有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和汉钟离等人物,栩栩如生。其寓意十分明显,表示吉祥、保佑的意思。

P117-120

序言

在《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即将付梓之际,作者邀我作序。由于我对舟山地方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民居文化缺少研究,深感惶恐之至。但又想到自己在长期研究社会文明问题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文明的文化类型,特别是海岛文化的研究成果与动态,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思考海岛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价值,便欣然同意作序。

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群岛民居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物质文化,属于海岛民居文化范畴。而海岛民居文化包括海岛文化和民居文化两个方面。作为海岛文化,它兼具海洋特征和农耕特征的双重属性,这不仅在舟山海岛传统民居的共性特征上具有鲜明体现,而且地处不同区位的海岛传统民居体现海洋特征和农耕特征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别。作为民居文化,它又兼具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双重属性。由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是其社会特征;由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是其居住特征。舟山海岛传统民居体现了舟山群岛的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是舟山群岛居民千百年来民居建筑经验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具有浓郁的海洋海岛地方特征。它不仅记录了舟山群岛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变迁,也是海岛居民生活方式、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群岛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民居建筑不能脱离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建筑的形式、功能与意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海岛民居建筑就是以海洋海岛为文化背景,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单体民居建筑。因此,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海洋海岛地域文化特征:一是坚实厚重的屋脊,与内陆地区民居有很大不同,这是为了适应海岛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二是轻盈柔美的“凤凰”脊翼,这是海岛鸟图腾信仰崇拜的重要物证;三是丰富的佛教纹饰,反映了海岛民居建筑深厚的宗教文化意蕴;四是“品”字形天井布局,体现了海岛民居建筑独特的文化审美。

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群岛民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舟山海岛民居发展历史来看,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多种格局形式。明清时期,舟山海岛民居建筑以渔家民居和农家院落为主。因为这一时期舟山居民主要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这种行业特点的差异性导致了人们居住理念的个性化,加之渔、农这两种群体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居住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明清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始出现,海外贸易和物流运输开始在舟山兴起,并逐渐打破了以渔业、农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行业格局,逐渐出现了商贾民居。在发展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渔家民居、农家院落和商贾民居三种主要民居格局。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渔家民居、农家院落主要集中在海岛上,以岱山东沙渔村、嵊泗列岛为典型,商贾宅院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的定海古城与沈家门镇。  迄今为止,对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尚未见到。从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典型民居的历史性建筑保护、民居与文化关联、民居与生态融合、民居与社区发展等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并随着一系列国际法规的颁布和推广而逐步趋向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民居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三个层面深入展开并涌现出较多成果。相对这些成果来说,舟山群岛民居文化的研究在广度深度、研究力量、典型实例等方面都十分薄弱,对海岛舟山传统民居整体风貌的总结和整理的研究性成果尚未见到。

翁源昌先生一直对舟山海岛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民居文化研究怀有浓厚兴趣,并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我所知,十多年来,他充分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走遍了舟山市两区两县的大部分地方,对传统民居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拍照、访谈、记录、分类、建档,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的新著《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以舟山域内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以及田野调查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精选了舟山域内50余个传统老屋典型范例,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的形制特点、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佛教文化及独特的海岛地域特色等,彰显出舟山传统民居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人文积淀。

著作从文化与实证、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填补了舟山全域传统民居文化研究成果的空缺。它不仅揭示了舟山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而且选择舟山海岛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传统单体民居建筑、传统老祠堂建筑、传统街巷建筑的门窗、屋脊、雀替、柱础、厅堂、院落等关键要素,提炼、归纳和总结了舟山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形制特征、文化内涵、地域特色、装饰风格、价值取向、审美韵味等,揭示了舟山海岛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社会性、传统性、技艺性特质与文化内涵,以及海岛传统民居建筑与海洋海岛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海岛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相融合等带有规律性的认知,展现出独到的创新之处。

这部著作的出版,有利于我们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特别是在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研究舟山海岛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内涵、地域特色和形态表征;其揭示和承载的人文情怀、精神内涵、乡愁记忆和历史文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文化历史地位、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有利于我们丰富和拓展海岛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在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使海岛民居建筑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蕴完美结合,推动美丽海岛和特色小镇建设。

罗浩波

2017年8月于新城

(作者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社会文明学、中西比较文明学)

后记

《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终于如愿付梓。在最后一稿校对之后,一直搁在心里的那个念想终于可以放下了。虽然书中所言并不十分完整,然我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对得住这十余年来对海岛舟山传统民居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这本书初稿于前两年基本成形,后来又陆陆续续写了几篇。2013年初,舟山市档案局(馆)出版了《舟山记忆》丛书,其中有我的《定海老屋文化》一本。这本书能够促成,说起来开始的动力是源于自己的一个梦。曾有一段时间经常在梦里见到一些白天根本没见到过的老宅,就想自己的前世是否与老宅有关联。我在该书的后记中写了这件事。《定海老屋文化》出稿以后,总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虽然书中谈到了定海老屋建筑上的一些地域文化特色,然对于现存的老房子个体没有给予单体建筑特色方面的阐述,而这在当前可能更重要,更有实际意义。

在我的实地考察中,海岛老房子已经不多了,不少孤单地零落于荒野之中,消失于风吹雨打之中。原本的生命在淡化,在沉没。这可是我们先祖含辛茹苦留给我们的遗产,凝结着先祖的心血与精神。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就这样没了,先祖的灵魂将安在?我常为之感叹。我们这一代人也会老去,若有一天,我们的后代问起我们的祖先以前住在哪里?原来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将情何以堪?我觉得有必要尽己所能,多花点时间去了解这一幢幢-老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要让居住者知道祖先留传下来的这些老房子有很多的文化在里面,需要后人去珍惜、去保护;而且还要让所有人了解舟山老房子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海岛建筑特色。只有这样,也许对已不多的海岛老房子的保护还能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在前几年实地考察基础上,我又重新背起相机,利用双休日、寒暑期,翻山越岭,走乡串巷,去拜访遍布山岙渔岛的幢幢老房子。这一路走下来,我越发感到这些生活在山岙里的老舟山人是多么善良,多/z,淳朴,也越发有自信大书特书我们舟山传统老房子建筑上的海岛特色。而这一点,我以前还没有过这么深刻的认识。

特殊的海洋性气候,浓厚的佛教文化,让舟山传统民居在基于浙东建筑文化之上,有了特别的海岛特征。如果这本《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能让你对舟山传统老屋有所了解,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也会让多年来一直孤独痴情于海岛老屋研究的我欣慰不已。

最后,特别感谢舟山市社科联对我这本拙作的资助,感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对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大力支持,感谢《舟山晚报》洪艳芳编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诸位文史大师、同仁所给予的无私帮助。

翁源昌

2017年8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