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打造玛丽·居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名人文化(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瑞典)爱娃·赫蒙斯·沃顿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所有已故的科学家中,居里夫人是最特殊的一位。这不仅因为她双重国籍、女性等身份,也不仅因为她发现了镭。更重要的是,居里夫人从一名立志献身于纯科学并拒绝为自己的发现申请专利的科学家,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明星、世界级名人。其名气之大,早已远超她在学术上的贡献。爱娃·赫蒙斯·沃顿著的《打造玛丽·居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名人文化(精)》有别于其他名人传记之处,正在于作者没有简单罗列其生平资料,而是着眼于居里夫人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如何一步步成为了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中,作者着重描画了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另一位女性的贡献,并探讨了科学如何与媒体联姻,媒体在当时及现代影响力的比较。

居里夫人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其拒绝申请专利(这为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后,后半生却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事业。对这一前后矛盾的行为,作者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内容推荐

爱娃·赫蒙斯·沃顿著的《打造玛丽·居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名人文化(精)》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传记,作者的研究视野横跨两个世纪,包含世界大战时期在内,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视角去研究承载着现代科学的标志性人物如玛丽居里是如何在信息时代觉醒的初期称为标杆性人物的;作者研究玛丽居里是如何成名的,当时的信息文化是如何塑造玛丽居里的,以及玛丽居里是用什么策略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一个科学家是如何在20世界初期保证自己的知识声誉呢?从事科学研究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身上承载着怎样的特殊条件?法国的科学主导地位是如何被确立和颠覆的呢?一个科学家的科学声誉是怎样确立下来呢?又带有怎样的影响呢?本书给予这些问题以答案,不仅讲述玛丽居里是如何走向科学界的舞台,更讲述了现代科学的声誉是如何在人们心中确立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我”的嬗变:为了无私的精神

第二章 流言、诽谤与科学:遭遇1911

第三章 镭与居里:未曾消逝的贡献

第四章 居里夫人与国联:全世界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

后记

致谢

文献综述

索引

试读章节

现在,让我们回到11月23曰,回到五场决斗当中的第一场:谢尔维和都德之间的决斗。从提出决斗到各个环节成形,《法兰西行动报》对这场决斗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报道”。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决斗是独立于法国的司法体系而存在的。这种独立性之所以能够为继,其基础在于严格的非成文准则,其中,选择见证人,发布公共告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严格遵守某些行为准则,决斗才会免受刑法制裁,才不会轻易被定性为人身攻击、过失杀人或者谋杀。

幸运的是,视频网站YouTube上一则由高蒙公司(Gaumont)拍摄的新闻小短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场决斗。这则短片虽然时间只有两分钟,视频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但却足够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从中最让我们感到震惊的并不是刀剑手臂的挥舞,或是身材魁梧的都德与体型稍小的谢尔维相互搏击的场面,而是决斗收场时两人所表露的男性情谊,是在高蒙呈现的这场因“玛丽.居里的行为”而起的决斗后两人之间建立的兄弟般联系。短片没有显示的是,这场决斗后,都德的前臂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剑伤。

第二天,占斯塔夫。特里向《吉尔。布拉斯报》的另一名编辑皮埃尔.莫尔捷(Pierre.Mortier.)提出了决斗挑战,原因是莫尔捷在此前批评特里公开居里夫人的信件。珍妮.朗之万的妹夫亨利.博卢是围绕这些被盗信件的中心人物,他是这场决斗的见证者。决斗以莫尔捷前臂受轻伤结束。这场决斗也可以在’YouTube网站上看到,只是这一次,高蒙的新闻短片称这场决斗是因围绕居里夫人相关的“争论”而起的”。

玛丽。居里和珍妮.朗之万,两位间接影响这些决斗的女性。却完全被排除在决斗之外,没有实际参与其中。只有男性可以获得并享受决斗带来的满足感。无论是男人因被戴绿帽而报复奸夫,还是兄长为妹妹的荣誉而战,抑或是儿子为保护母亲挺身而出,女性往往都是决斗的导火索,但却并不是直接的参与者。1883年,曾作为莎拉.伯恩哈特下属的玛丽.科隆比耶(Mar.ieColombier.)发表了一部名为《莎拉.巴纳姆回忆录》(Memoirsof Sarah Barhum)的小说。小说的内容激起伯恩哈特的儿子莫里斯(Maurice)冲到科隆比耶的家中,让她找人同他决斗,以正母亲的名誉”。马克思.韦伯”之妻玛丽安妮(Marianne)在1910年受到德国报刊的污蔑,暗指她不承担作为母亲的职责。马克思.韦伯为妻子辩护,声称如有必要,他已经做好通过决斗维护妻子的名声的准备”。

居里没有儿子,丈夫也已经离世,唯一能够出面捍卫她名誉的男性就是保罗.朗之万。一天早上,他来到居里好友玛格丽特.波雷尔(Marguerite Borel)和埃米尔.波雷尔(EmileBorel)夫妇家,“脸色惨白,大衣紧扣”。他告诉夫妇两人,他已经决定向特里发出决斗挑战。“虽然这很愚蠢,但我别无选择。我希望你的妻子能够陪我定一趟,帮助我,给我建议,晚上就可以回来。”

P74-75

序言

2009年,欧菜雅公司受《新科学家》(NewScientist)杂志委托,帮助调查评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科学家”(The MostInspirational Female Scientist of AllTime)。表面上,这项调查似乎不应该由一家化妆品巨头来承担,但当我们了解到是“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性科学家成就奖”项目(L’OrealUNESCO“ForWomeninScience”)”赞助了这一调查,我就不这样认为了。调查结果如预想一样,玛丽.居里(1867-1934)在角逐中势如破竹,击败了紧随其后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并以高于第二名两倍的票数获胜。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并在后来成功分离了镭。在她与丈夫皮埃尔(Pierfe)带给世界的这一新科学领域里,居里创造了“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一术语。因此,居里夫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样,是现代科学界无人不晓的人物。截至目前,只有居里夫人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在1903年和1911年获得的荣耀将使她永远屹立于科学的奥林匹斯山而不倒。……20世纪20年代的另一个新情况也带来了影响。居里夫人生命的最后十年,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她深感有必要对我们所面对的海量科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也是本书第三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主题。书籍、文章、会议记录及专利是科学成果之所依,当我们为之选择数据库、索引和参考书目时,我们往往感到晕头转向,而这是现代人常常遇到的困难。科学家如何找到他们需要的资料?他们自己的科研成果亦应如何通过这一系统供他人搜寻?所有这一切又如何为研究筹集资金?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同样感到了信息过剩的问题。在第四章《居里与国联:全世界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中,居里夫人成为了“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法语:Commissioninternationaledecooperationintellectuelle,CICI成员。通过考察该委员会重点关注的两个主题——文献学和科学产权,我们发现,如今人们所熟悉的现代信息组织顺序,其轮廓在当时就已然形成。由于居里夫人一直致力于“纯理论”科学研究,且通过公开出版发扬无私的精神,所以她全身心地投入该委员会有关文献学和国际信息共享的工作才有迹可循。在这一事业上,居里夫人与两位具备远见卓识的比利时人——保罗·奥特菜(PaulOtlet,1868—1944)和亨利.拉封丹(HenriLaFontaine,1853一1943)不谋而合,这两位要比同时期的所有人都更热衷于探寻文献学与科学的交叠。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提出的有关科学产权的建议引发了极大争议,而且从未最终施行,但居里会为之积极奔走,这更是未曾预料的事。

四段历史,即一个决定、五场决斗、一次美国之行和一个委员会,分别激发了本书四个章节的创作灵感。在后记中,我希望能综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尤其是那些与本书内容相关的特殊联系。在得出最终的结论之前,我将追溯居里夫人跨越两个世纪和一场世界大战的科学生涯,研究名人文化的出现,总结国际科学信息管理的相关工作。我希望这样一段探索之旅不仅能从整体上呈现出玛丽.居里的形象是如何建构的,还能通过各种微观视角反映出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建构过程。

后记

从居里开始成为名人的那些年岁起,她的生活经历就有了文字记录,让她的关注者为之心移神驰。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关于她的新闻报道里有科学发现、因她而起的决斗、她献给世界的礼物、周年庆典活动以及死亡,相关实业家、科学家、协会、出版商以及外交人员也愿意从他们自己的视角讲述居里的故事,那些狗仔队和新闻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报道了这一切。但是,缔造居里历史印记,成就其生前美名的过程,并非是在桑塞罗谟疗养院那个7月清晨就戛然而止,事实正好相反。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居里神话起始于1937年9月4曰,《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于当天开始分八期连载艾芙。居里所著《居里夫人传》。这本书堪称塑造居里历史遗产最重要的文本。它赢得了1937年“全国图书奖”(NationalBookAward),被翻译成至少20种文字出版,是米高梅公司(MGM)所拍摄同名电影的基础作品。关于谁来扮演这部电影的主角,米高梅公司一开始的人选与居里夫人在处理与八卦媒体的关系方面几无二致”。“不要打扰我!”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这句标志性的话最初该是出自玛丽。居里之口吧。最后,不管是嘉宝还是作为未署名编剧之一的奧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他们都没能搭上由葛丽亚.嘉逊(Greer Garson)和沃尔特.裴金(Walter.Pidgeon)领衔的阵容”。《居里夫人传》一书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因为它作为一本畅销书和双重媒介存在,多年来一直极大地影响着公众对居里夫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最终辗转而被列入了科学领域的参考书目当中。词典和百科全书以此书为基础编辑词条,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也对此书厚爱有加,艾芙。居里所著“使徒言行录”能够在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边界上畅行无阻,在这两个领域都被视作真实的事实叙述。

乔治。萨顿(GeorgeSarton)于1938年发表在Isis杂志上的书评有力地说明了这本书在科学界的接受程度。他写道,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它说明居里夫妇的一生“应该让读者带着阅读圣人传记时的心境去阅读”。居里夫人曾告诉麦隆内,在法国,其丈夫的传记主要是为了学生而写”,萨顿似乎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萨顿同时在Isis杂志上为《皮埃尔.居里传》和《居里夫人传》撰写了书评,他在文中希望自己在哈佛大学和拉德克利夫(Radcliffe)的学生都能够“阅读并思考皮埃尔和玛丽。居里的一生,如此将会唤起他们对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这两本书,一本是女儿为母亲所写,

……

玛丽·居里其人及形象的不断传播,源于不同经济体、法律制度及价值观的复杂交错,而至今仍只有部分为人所认可。从1903年获得诺贝尔奖,到1933年参加马德里大会时发表有关文化未来的演讲,居里往来于科学和非科学、正式与非正式的控制及所有权形式的边界。在其生命的最后10年,她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人,而且还能够驾驭三个相互交叉的舞台上的关系网络,即美国、国际社会和法国。

然而,居里形象的神话色彩过重,但尊敬却远远不够。麦隆內并不是唯一将居里扶上神坛的人。要知道,为了帮助居里夫人固守这一位置,我们也付出了巨大投入。这也说明,我们并不愿将居里夫人视为研究院的创始人,穿梭于高层的社交人士,建立自己的盟友圈子、笼络其他科学家并且保护自身科学投入的那类现代科学家。接受居里夫人这些更加复杂的形象并不会削弱她榜样的地位,也不会让她所取得的成就黯然失色。相反,这将使她如同男性科学家一样不可懈怠,完整而复杂一一我们大可解构她的形象,随后恢复她的原貌,而整个过程,我们深知她不会受到任何损伤。这对居里夫人来说同样如此。接受这样的玛丽。居里,也意味着为改写现代科学史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记述了玛丽.居里一生多个时期的故事,她在知识产权、新闻媒体、名人文化及国际信息管理等方面扣人心弦的经历,对这些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这些故事,作者爱娃。赫蒙斯.沃顿追溯了居里这一“品牌”的产生过程一一欧盟明确使用了这一专用术语和法律概念。作者解释了科学人物与名誉相交织的精彩过程。

——阿德里安.约翰斯(AdnanJohms),芝加哥大学

《打造玛丽.居里: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与名人文化》是一本发人深省、文笔出众且研究成果丰硕的书籍,除了专业的历史学家外,它也将引发更多人的兴趣。本书旁征博引,文献丰富,以崭新的视角看待居里夫妇的个人生活及职业生涯,恰到好处地提出了与专利申请和镭所有权相关的问题,并从新的视角解读居里夫妇的科学生涯,此书必将引发热烈的讨论。

——查尔斯.索普(CharlesThorpe),圣地亚哥加利福利亚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