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施尼茨勒的《轮舞》《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等作品,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作者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轮舞》展现给读者一幅令人震惊的风俗画,反映了帝国没落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和精神世界。《古斯特少尉》和《埃尔瑟小姐》通篇以内心独自的表现手法写成,描写了人物在精神异常时的心理活动。
| 书名 |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奥地利)施尼茨勒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施尼茨勒的《轮舞》《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等作品,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作者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轮舞》展现给读者一幅令人震惊的风俗画,反映了帝国没落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和精神世界。《古斯特少尉》和《埃尔瑟小姐》通篇以内心独自的表现手法写成,描写了人物在精神异常时的心理活动。 内容推荐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中收录了施尼茨勒的六篇经典中短篇小说和一部戏剧代表作《轮舞》。其中《梦的故事》为库布里克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大开跟成》提供了素材;在《埃尔瑟小姐》中作者将内心独白的手法发展到了极致;惊世剧作《轮舞》甚至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场风波。 目录 译者序 梦的故事 古斯特少尉 埃尔瑟小姐 死者无语 鳏夫 另一个男人 附录 轮舞 试读章节 梦的故事 1 “二十四个褐色的奴隶在划一只华丽的帆桨大型战船,朝向卡里夫的王官驶去。阿米基亚德王子身披紫色罩袍,他孤零零一个人躺在甲板上。夜空深蓝,群星密布,王子的目光……” 小姑娘直到现在都在大声地朗读,可几乎是突然间闭上了双眼。双亲相互望了一眼,泛起微笑,弗里多林朝她俯下身子,吻了吻她金色的头发,合上了书,放到还没有整理过的桌子上。孩子像做错了事被当场捉住似的,望了望他。 “九点了,”父亲说,“该去睡觉了。”这时阿尔伯丁娜也朝孩子俯下身来,双亲的手在孩子的圆润可爱的额头上碰到一起,他们都微微一笑,这微笑不再是仅对孩子的,他俩的目光相遇。女仆走了进来,提醒孩子向双亲道声晚安;她服从地起身,把小嘴唇送给父亲和母亲去吻,随后安静地被女仆带出了房间。但弗里多林和阿尔伯丁娜要单独地在吊灯的红色光亮中留下来,他们要把晚饭前突然开始谈起的话题继续下去:参加昨晚的那次化装舞会上的经历。 这是今年他们的第一次节日化装舞会,恰恰还是在狂欢节结束之前他们决定参加的一场舞会。弗里多林刚一踏入大厅,他像是一个苦等方至的朋友,立即就被两个脸上戴红色面具的人拉了过去。他对这两个人一无所知,可她们对他大学期间和从医时代的各式各样惹眼的事情知根知底。她们热情友好地把他邀入一个包厢,随后做下了许诺,很快就会返回来,而且除掉面具。她们离开包厢,但很长时间都没有返回,他变得不耐烦起来,于是前往大厅,希望能重新遇到那两个可疑的人。他费力地四下巡视,但却没有看到她们;代替她们的却是另外的一个女人意外地挽住了他的胳膊:他的妻子,她刚好离开了一个陌生的人,此人忧郁感伤故作高雅,说话明显有波兰人的重音,倒是令人颇有好感,可一开始他就突然地脱口说了句令人意想不到的混账话,使她受到伤害,甚至是吓坏了她。现在丈夫和妻子坐在一起,十分高兴都摆脱了一场令人失望的庸俗不堪的假面游戏。不久,他俩就像一对恋人一样,置身其他相爱的情侣中间,在冷餐自助间吃牡蛎,喝香槟,相谈甚欢,好像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结识似的,进入一场大献殷勤、欲拒还迎、诱惑引逗、允诺顺从的喜剧。随后他们乘车穿过白色的冬日夜晚快速回到家里,拥抱在一起,好长一段时间了,他们没有体验过如此炽烈的爱的愉悦了。一个灰色的清晨过早地唤醒了他们,丈夫的工作要求他很早就要出现在病床前面,家事和母亲的义务让阿尔伯丁娜几乎得不到较长时间的休息。时间在日常的义务和工作中变得刻板平淡,且都预定下来。刚过去的一夜,开始和结束一样,变得苍白;现在,两项当日的工作已经完成,孩子已经睡觉,没有任何一种干扰来影响他们了。这时,化装舞会上那些影子般的形象,多愁善感的陌生人和戴红色面具的两个人又都升起,变得栩栩如生;那些微不足道的经历一下子被转瞬即逝的虚幻之光魔法般和令人痛苦地环来绕去。善意的和确是意在言外的问题,狡黠的模棱两可的回答不断地翻来覆去。两人没有一个愿意离之而去,两者之中没有一人退让,都指出错在对方,他们都感到这是在进行一种温和的复仇。他们夸大了他们在化装舞会上邂逅的陌生人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嘲笑彼此让对方觉察到的忌妒,拒绝自己有忌妒之心。可从这场有关昨夜毫无价值可言的艳遇交谈中,虽是轻松的,他们却进入一场严肃的谈话,涉及那种隐藏起来,几乎预料不到的愿望,它可以搅浑最清澈和最纯洁的灵魂,能卷起一种危险的旋涡。他们谈及私密的领域,几乎感觉不到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渴望,这种难以把握的命运之风能把他们带往何处,或许只是在梦里。他们完全是性情中人,属于隋感和官能性类型的。他们知道,昨天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触及的一丝冒险、自由和危险的气息。恐惧,自我折磨,一种不体面的好奇,他们试图诱使一个人向另一个坦白,畏葸的更密切的相互靠近,每一个人都在探究某一件事,去思考某一次经历,它是那样无足轻重,它是如此微不足道,闭口不说就是一种表达,对某一件事的真正的忏悔,或许就能把他们从一种紧张和猜疑中解救出来。它已经开始变得不能忍受了。阿尔伯丁娜,尽管她是两人之中更没有耐心的,是诚实的或是善良的,她首先找到一种公开宣告的勇气;她的声音显得有些游移,她问弗里多林,他是否记起那个年轻人,他在上一个夏天的一个晚上坐在丹麦的海滨与两个军官坐在邻桌就餐,就在晚餐期间他收到一封电报,随即匆忙地告别他的朋友离席而去。P1-3 序言 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德国文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但在有别于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特点和走向,自中世纪以来,在每一个文学时期都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出色作家。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时代,奥地利文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一批在德语文学、在欧洲文学,乃至在世界文坛都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他们是奥地利文学现代化的开拓者,无论是审美情趣、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开创了文学上的一股新风;他们扬弃了上一辈的文学传统,使自己融入了欧洲现代文艺思潮之中。 在这一批奥地利现代派文学的精英中,阿图尔·施尼茨勒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的一些代表性的戏剧和小说充分体现了现代派文学之新,在题材的撷取上,在叙事的技巧上,在表现方式上,在艺术构思上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享有奥地利现代之父的盛誉。 施尼茨勒1862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之家,父亲是一名孚有众望的医生;他在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医科大学学医,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医院做助理医生,后随精神病学教授台迈纳特做助手,……开始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1880年,还在大学时,时年18岁的他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9世纪80年代末,他在父亲开办的医院里做助理医生,他的专业是喉科;那时他任父亲主办的《国际临床动态》杂志的编辑,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催眠术和意识感应治疗的医学论文。在此同时他仍不忘情于文学创作,完成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戏剧,本集中所选择的《另一个男人》即发表于1889年。 已过而立之年的施尼茨勒,1893年在父亲逝世后自己开办了一家诊所,虽然他对行医感到厌倦——他对精神病学的兴趣不减——但戏剧、文学创作是他的追求。他清楚地感到自己的艺术家的天性。一直在医学和文学之间徘徊不定的施尼茨勒,在1890年做出了最终的抉择,确定了他的人生走向:戏剧和文学创作。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兴趣远浓于对人的躯体的诊断和治疗。在此之前,他发表了多部戏剧、小说和诗歌,已在文坛上博得了名声;在此之后他结识了胡果·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毕尔·霍夫曼(1866—1945)、海尔曼·巴尔(1863—1934)等人,这一批同时代人经常在咖啡馆聚会,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这即是领一代风骚的“青年维也纳”。以作家更以文艺理论家著称的巴尔,他的一些代表性文论为“青年维也纳”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提出了维也纳现代文学的诉求。他在《对现代派批评的研究》一文中写道:“这些年轻人不知道说什么。他们没有形式。他们没有纲领。他们没有美学。他们只是一直在重复说,他们要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就是对时下流行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克服,是文学创新之路的探索。世纪交替时期,哲学家马赫提出的感觉复合论,认为人的感觉是心理、生理和感情的诸多成分的混合,人是一个相对的复合体,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建立,提出了心理动力、深度心理、自由联想等观点;还有作为一种新的旨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社会学的出现,无不为维也纳现代派作家,开拓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增强了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施尼茨勒就是在这种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中进入他创作的活跃期,在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创新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戏剧《阿纳托尔》(1893)和《轮舞》(1896—1897)可称之为场景系列剧(ScenenreIhe),是一种既独立也相互联系的独幕剧系列。这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种创新,它不仅形式新颖,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奥匈帝国晚期弥漫整个社会的颓废和世纪末的情绪。在小说创作上,他是德语文学中第一个使用“内心独白”,即意识流技巧的作家。 施尼茨勒一生共写了60余篇小说,其中包括一部长篇《通向旷野之路》。在本集里我选择了他著名的四个中篇,以及两个早期创作的短篇。它们虽不能代表他的整体,但我们从中可以一窥作者小说创作之全豹。 《梦的故事》是作者晚年的一部力作,掩卷之后读者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诗。一对青年夫妇,丈夫经历了一场不忠于妻子的梦幻般的情爱的险遇,而妻子阿尔伯丁娜做了一个背叛丈夫的绮梦。梦邪?真邪?噩梦醒来,俩人都从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回归到“现实原则”,生活又重新步入正轨。《古斯种种幻象,它们虽然虚幻,却是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他们用幻想表达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施尼茨勒通过内心独白的技巧令人赞叹地、精确地描绘了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动,这使弗洛伊德由衷地叹服,他在致作者六十岁生日的贺信中写道:“每当我专心致志于您那美妙的作品时,我总是相信在那诗意的表象后面找到了同样的假设,同样的兴趣和同样的结果,熟悉得如我自己的一样。”他把施尼茨勒称为自己的“双影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科学上所探索的也正是施尼茨勒用文学手段所描绘的,同是人的幽暗的精神世界。 施尼茨勒在戏剧和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多次被授予各种文学奖项,任国际笔会奥地利分会主席,六十岁生日时,德语国家有26家大剧院同时上演他的剧作。还要着重提及的是,已确定授予他和另一位奥地利作家阿尔敦伯格19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届文学奖的评选被迫中断。 施尼茨勒这个名字对我们中国读者也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作者还在世时,他的个别作品就被译介进来,如《阿纳托尔》《循环舞》(即《轮舞》)等。到40年代末,他的一些代表性的戏剧和小说相继被译成中文,且译者多系中国文坛的名家,如茅盾、田汉、刘大杰、郭绍虞、施蛰存等人,其中施蛰存着力较多,且其本人的文学创作也受其影响。施尼茨勒的作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在苏俄拥有大量读者,出版了他的全集,但在20世纪30年代他被冠上一顶资本主义颓废派的帽子,遭到封杀;其影响在50至70年代的中国不言而喻。直到80年代,施尼茨勒的作品在中国又陆续翻译出版。 这序言写得稍长了些,我在翻阅相关资料时,还发现了托马斯.曼1912年在《水星》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谈及施尼茨勒的文章,他写道:“他的男子汉世界和对人的认识,他的问题(Probleme)具有的魅力,他的风格的优美纯净和温文尔雅,他的高尚和坚定的鉴赏文化——这使他毕生都在谬误和失败面前得到保护,他的细腻和坚强的悟性,生动的穿插(Episodic),他的戏剧中展现出小说般的情景交融,他的小说艺术的精心和引人人胜的形式,且和蔼可亲毫不专擅强加于人,抗拒所有敌视人类的僵化,至佳,源出自他所形成这一切的那种人品的魔力……”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我将它译出附在这里,也以此来结束这篇序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