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精)》这是一本演员的生活散文集。著名演员李立群投入表演事业四十年,横跨广告、相声、舞台剧、电影、电视诸领域,是千变万化的多面手,更是公认的实力派全才。长年奔走两岸的表演经历,让他有说不完的库藏记忆。本书是他在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上的专栏结集,披露了数十年的戏剧生涯与创作感悟,追忆了六十年人生旅程中难忘的 师长、友人与亲情、爱情故事。
| 书名 | 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立群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精)》这是一本演员的生活散文集。著名演员李立群投入表演事业四十年,横跨广告、相声、舞台剧、电影、电视诸领域,是千变万化的多面手,更是公认的实力派全才。长年奔走两岸的表演经历,让他有说不完的库藏记忆。本书是他在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上的专栏结集,披露了数十年的戏剧生涯与创作感悟,追忆了六十年人生旅程中难忘的 师长、友人与亲情、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李立群投入表演事业四十年,横跨广告、相声、舞台剧、电影、电视诸领域,是千变万化的多面手,更是公认的实力派全才。长年奔走两岸的表演经历,让他有说不完的库藏记忆。《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精)》是他在台湾《PAR表演艺术》杂志上的专栏结集,披露了数十年的戏剧生涯与创作感悟,追忆了六十年人生旅程中难忘的 师长、友人与亲情、爱情故事。阅读本书,如同一览李立群丰富的人生风景,更可感受到他对表演的深沉热爱,对亲人与师友的深笃情义,对生命及其与戏剧关系的深刻认知。 目录 序 Chapter 1 演员的库藏记忆 回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赖声川·“二十年一觉飘花梦” 情绪领导感官 感官记忆 欧阳锋是这样演的 一朵山花,还会开 没有“规矩”,才天真 松·开 如何让你笑 新闻变成连续剧 戏梦人生 说谎的艺术 演员要怎么干一辈子 演员,老了 上海一九七六 姚老就像一盏灯 难忘老演员 春去春又回 莎士比亚来了 最近老是不出汗 我与世界 没什么不快乐 我被莎士比亚杀了 Chapter 2 幕后人生 老师,真有意思 练拳,是一辈子的事 另一种黄昏 把这篇念给“她”听 大姐的苹果 登陆艇中的海军回忆 愈活愈回去 上一代的眼神 台风算什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海上花絮(上) 海上花絮(下) Chapter 3 单口相声 喜马拉雅之旅 贺兰山下 回味啊,人生 台湾怪谭 春暖花自开 “疯”与“半疯” 枫树的春天 原来我是一个“塔利班” 我的馄饨摊 好酒 附录《南方人物周刊》专访 我是不是观众叫不出名字的演员?记者余楠 试读章节 回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九八四年吧!我还在靠全省“走透透”的到处作西餐厅秀为生,同一年认识了从美国学戏剧回来的赖声川,大家一见投缘。 本来,赖声川曾经和兰陵剧坊的金士杰、李国修讨论过一个想法,他觉得“相声”这个文化在台湾好像消失了,或者说“死了”,当时那个十年左右,确实在媒体里,已经极少听得到相声的表演,上一辈精彩的相声演员,去演电影的演电影,开集邮社的开集邮社,到美国移民的移民,其他的相声演员也多半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糊口,能改行也就自然地改行了,所以各种北方相声、南方滑稽、说说唱唱等节目,渐渐地真听不到了,而且有十几年的光景,没了! 我在刚出道的那几年中,二十八岁那年吧!参加一部电影的演出,巧遇了小时候的相声偶像演员,魏龙豪先生。我去跟魏叔打招呼,表示敬爱之意,魏叔也知道我这个新演员,不见外地聊起天来。我当然也像现在有许多人问我一样的问题,我也很关心很期盼地问魏先生:“为什么这些年在收音机里都听不到你们精彩的相声表演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魏先生百感交集的表情……重点就是说,环境不行了,新段子难产,老段子听多了,收入过于微薄,社会地位偏低云云。同时也很感慨地说,许多好友也劝过、鼓励过他们继续坚持下去,包括葛小宝先生也曾三番五次地激励过他。但是,他还是不后悔不再讲相声了,所以他们那几位也就各奔东西各自生活去了。 话说当年赖声川与李国修、金士杰在兰陵剧坊相识,合作过,彼此都颇为信任,本来是他们三个人要做一个相声剧,主题是“文化”这个东西,会因为一个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但是不再被需要的时候,“文化”这个东西就会自然地、悄悄地跟我们说再见了,“文建会”也好,“文化部”也好,花再多钱想去复兴它,或者挽留它,也未必有用。这个主题不错,换句话说,他们想用一次“相声剧”的演出,来表示对相声在台湾消失作一个哀悼,就是替相声写一个祭文吧!这就更好玩儿了。 可是金士杰当年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赞助,到美国游学去了,声川和国修就找上了我,一聊,我说好哇!相声我从小就爱听啊!可是爱听不表示就能讲啊!更别提怎么编写、怎么创作啦!于是,三个人把当时海峡两岸所有出名的相声演员的录音带,收集了个差不多,开始听,听了又听,记下笔记,讨论,我和声川又去听过一次魏龙豪先生的演讲,谈相声的结构法,最主要的还是三个人听了很多的录音带,而且还有心有意地去里面找方法,找为什么。 找了一段时间以后,也不管是否有三年拜师,五年出师,或者什么“说”“学”“逗”“唱”“捧”等相声的基本动作一定要纯熟啦等等条件,就凭着赖声川,一个让我们俩信得过的舞台创作导演,还有国修编、写、演过电视短剧,我也演过不少短剧和两千场左右的西餐厅秀的经验,再加上我们对相声的热爱,就不论成败,也没什么压力的,便开始替相声写起“祭”文来了。 说起祭文这个意思,让人觉得生命这个东西“生与死”的关系,往往透过某一种仪式性的东西,或者说,一篇有感情的祭文,或者说,重新演义出死与生的关系,或者说,就当他还没死,还在活着。这是种虚中带实、实里又带着几分诡异,然后手法上又是寓传统于现代的,以相声的方式说出来的语言戏剧。在我们三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心态下,该做历史调查的去做历史调查,有感而发就别憋着,每天嘻嘻哈哈地工作到深夜,有的时候愁眉深锁地去设想一个包袱到天明。 由于没人逼着我们硬要做什么,由于票房的压力不存在(那年月舞台剧能演出就不错了,没人去想票房),由于三个人的创作理念接近,也由于三个人都还年轻,我最老,才三十三岁,都还很有闯劲儿,经历里也都有足够的热情,不急不忙,也不浪费时间,用了半年的时间,删掉了大约四倍的长度,最后变成了我和国修在台上演出的长度。 国修的思想够现代,表演语言非常精准,具有我完全没有的一种情绪组合的方法,他在《台北之恋》的段子里述说了一段只有一个钟头的恋爱故事,语气特准、节奏特准(不是一般人的节奏)。在《电视与我》里替我帮腔的表演,更是浑然人里与说者完全合一,我在帮他的《台北之恋》中,便显得暴躁过多,谛听较少。在那两个段子里,我对国修无形的表现,百听不腻,每每赞赏。 当然,如果没有二十八岁就获得柏克莱戏剧博士的赖声川的旁观、监督、规划,凭我和国修的表演经验和自创的能力,就不太可能长成如此的形状,我们三个人的幽默感,也未必就能发酵起来,以至于让久违的台湾相声得以复苏吧! 大部分的创作,多半是由逻辑来领导感觉,也有的作品是感觉影响逻辑,我们大概是属于后者,师出无门,自摸自学,勉强算是个“野人献曝”。P3-7 序言 这本书,说起来是一本“演员的库藏记忆”,其实就是一本“闲书”,如果被你闲来翻翻,也就顺便知道点“闲事”,天下的闲书,不胜枚举,太多了,能翻着的,就算“有缘”,算“神交”了,谢谢。 有学问的人写书,像安安静静的聊天,却“掷地有声”,我写的书,不用人告诉我,我早就知道,是属于没学问这一边的,属于“囫囵吞枣”型,翻完了,就翻不出什么来了。那我还出书干吗?到今天我也没明白,人家建议我出,我就出了,就像演戏,经常是人家要我演,我就演了,不挑戏,不等戏,“戏”来“戏”去,百味杂陈,等一切都过去了,才知道哪些是“陈芝麻,烂谷子”,哪些是“挑战”或“混战”。大多是初具腹稿的即兴表演,收放太自如,自由得……自由得都被拘束了。 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坚强”只不过是心里头飘过的一个词,或者是由人的手写出来的文字而已。包括“浪漫”,何尝又不是如此,“虚无缥缈”还是“白纸黑字”。走进还是待在外头?自己明白。在很多领域里,真的在瞎逛、瞎}留达的人,其实也不多。 这本闲书里,如果还能感受到什么高明的词儿,跟“思想”又沾边儿的,都不是我写的,是我多年来深爱的两本书,叫《静思手札》,叫《省思杂记》,听这名字,好像比我这本书还闲,其实不然!它们是有学问的人多年来慢慢存出来的、长出来的“话”,被我直接、或者引申、延伸地用了,它们的作者叫“黑野”,其实他又白又胖,这是笔名,真名应该是台大中文系资深教授柯庆明,他写了一堆书,多半我看不懂,就这两本,深得我心,深受影响,像老朋友、老师、老哥儿们,特别谢谢他。 书评(媒体评论) 追寻梦想既迷人又费力,我们往往能由追求梦想者的回忆点滴中,嗅到梦想的甜美气息,以及追梦者淋漓的汗水味。李立群先生追求梦想的回忆点滴,既精彩又实在,一定能让有梦的人,见识到为梦想而燃烧的温暖光芒。 ——蔡康永 喜欢李老师对“雄浑”二字的体解,正如其人其戏其文,以大雄之志游戏人生,浑然不露锋芒,令晚生叹服渴仰。 ——崔永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