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把世俗看作是一个世界,把自己所向往的看作是另一个世界,因而便时时有孤独之感了。
《陶渊明传》是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潜心力作,解析“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人格与魅力,以诗人的笔触诠释活在当下的人生真谛,隐逸是对心灵境界的坚守,而不是遁世与逃离。
| 书名 | 陶渊明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长之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陶渊明把世俗看作是一个世界,把自己所向往的看作是另一个世界,因而便时时有孤独之感了。 《陶渊明传》是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潜心力作,解析“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人格与魅力,以诗人的笔触诠释活在当下的人生真谛,隐逸是对心灵境界的坚守,而不是遁世与逃离。 内容推荐 李长之著的《陶渊明传》是一本人物传记。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他崇尚自然,热爱生活,性格豁达。他的诗文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大巧若拙,韵味隽永,意境清幽,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具有浓郁的田园和乡土气息,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陶渊明平凡伟大的一生及其艺术创作活动进行梳理,对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进行评价,完整呈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人生脉络和心路历程。 目录 陶渊明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三 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五 魏晋风度的实际意义和桓温系的孟嘉 六 陶渊明所受两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五 矛盾的继续 六 桓玄政变时期的陶渊明 七 最后的摇摆——《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动机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换代时的陶渊明 十 陶渊明的死 十一 尾声 陶渊明论 一 论陶渊明的政治态度 二 论陶渊明的思想态度 附录 我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么? 序——为陶渊明和庄子的文章而写 陶渊明的孤独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谈陶渊明——陶渊明逝世一千五百三十周年纪念 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试读章节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现在谈陶侃的政治态度,从而对陶渊明的政治态度也作一臆测。 首先,我们要记得陶侃是一个跋扈的军人,更恰当地说,是一个跋扈的军阀。他带兵四十年,有曹操那样的机智和勇敢,他在东晋的地位是在王敦、苏峻、桓温、桓玄、刘裕这一个行列里。从王敦起,到刘裕为止,都是想学曹操、司马懿那种夺取政权的方式的。 当时的晋室很微弱,所谓皇帝不过是天天受那些有名的士族和跋扈的军阀的气的可怜虫。在最初,军阀与军阀间有些牵制,那些出身士族的政治家又有些手腕,就利用军阀间的矛盾,维持了小朝廷的局面。后来这些士族的势力衰弱了,军阀们就自相吞灭,所以在士族出身的大政治家谢安一死(公元三八五年),桓玄就几乎成功(公元四。三年),刘裕就完全成功(公元四二。年)了。王敦(公元三二四年)、苏峻(公元三二八年)、桓温(公元三七三年)等的失败,不过是历史条件还没有成熟而已。 这些军阀夺取政权的步骤,几乎有一个一般的公式:一是握有军事大权;二是占有两个军事要地之一,或者是长江上流武昌、江陵、荆州一带;或者是在建业之西京口(镇江)一带;三是对内要有军事上的优胜的表现,先是平“造反”的,取得更高的军事地位,就慢慢自己也对“造反”垂涎起来;四是对外也要立功,因为这时一般人所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收复北方失地,在这一方面如果没有表现,是不容易受人拥护的,这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资本;五是最后,就是取得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阿衡”的地位以后,就请皇帝“禅让”。刘裕就是完成了这些步骤的一个典型,其他的军阀或者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具体而微。 陶侃也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他是一个活了将近八十岁的老军阀(他在临死时上表说:“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时为公元三三四年)。他在西晋末年已经崭露头角,他已是荆州刺史,打败过王真,打败过杜驶。平了王敦以后,他是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征西大将军;平了苏峻,他被封为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他镇守的地方,正是江陵、巴陵、武昌等地。这就是,他已有了上面所说的夺取政权的三个步骤:握军事大权,居军事要地,平内乱有大功。那么,下一步呢,那就是他在最后所上的表中所说的:“臣问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毋丘奥于巴东,授桓宣于襄阳,良图未叙,于此长乖。”可惜的是,这一步已经布置了,却没有完成就死了。 就他的身份和地位看,就他处的环境看,就他前前后后的同样身份和地位的像王敦、苏峻、桓温、桓玄、刘裕等的榜样看,他如果是例外,那倒不可思议了。 陶渊明在《命子》诗里说他“天子畴我”。注家虽然对“畴”字费了许多事,绕了许多弯儿,不肯说那就是和天子相等的意思,然而就当时的情势看,就下文“孰谓斯心,而近可得”看,并且注家已经知道是指桓玄、刘裕了,那么那句话的实质意义乃是:“彼可取而代也。” 如果我们根据当时历史的情况加以理解的话,陶侃是不可能完全忠于晋室的。他可以夺取政权,一旦条件成熟。历史的记载也就是如此。《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他平苏峻之役时说道: 暨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初明帝崩,侃不在顾命之列,深以为恨,答峤日:“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固请之,因推为盟主。侃乃遣督护龚登率众赴峤,而又追回。峤以峻杀其子,重遗书以激怒之。 《晋书》卷六十七《温峤传》就记得更明确: (峤)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时陶侃虽许自下而未登。复追其督护龚登。峤重与侃书日:“仆谓军有进而无退,宜增而不可减。……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恐惑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假令此州不守,(祖)约、(苏)峻树置长官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以大义言之,则社稷颠覆,主辱臣死,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义,开国承家,铭之天府,退当以慈父雪爱子之痛。……今出军既缓,复召兵还,人心乖离,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以孚三军之望!”峻时杀侃子瞻,由是侃激励,遂率所统,与(温)峤、(庾)亮同赴京师。 P18-21 序言 关于陶渊明,我时常要给他写一个传或者评论。也曾起过几次草,但都没有完成——时日稍过,自己的见解也随着变了。现在写出的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固定一些的看法。主要的是企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他和晋、桓玄、刘裕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农民的态度如何,总之是他的政治态度;二是他和儒家、道家、佛教等的关系如何,究竟应该肯定他有几分儒家思想,有几分道家思想,以及他自成为一种思想面目的是什么,总之也就是他的思想态度。我觉得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态度也都有一种发展,文中也就附带地加以阐明。为了准备论据,必须先有一个较详的传记,并且对他的作品创作的时日也需有一个考订,这也就是书的前半的内容。这些见解都不够成熟,是不成问题的,只有请读者们赐教!同时这些见解也有大部分是继续了前人以及当代人的研究成绩,这点则是应该声明,并表示感谢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吧。”我们现在的看法也有些和旧说不同,但未必能达到鲁迅先生的期望。本来还想论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态度,但因为有些其他工作耽搁太久了,所以姑且暂告一个段落。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七日,李长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