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朝的更替
821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即中国古代史籍中所称的“黑衣大食”)的呼罗珊总督塔希尔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河中、阿富汗地区,名义上承认哈里发主权,但形如独立。塔希尔本是波斯人,先祖为阿拔斯王朝效力,世袭担任呼罗珊总督。他骁勇善战,在阿明与马蒙两兄弟争夺哈里发之位的战争中,为马蒙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曾用左手击杀阿明麾下的大将。马蒙登上哈里发宝座后,赐予塔希尔“祖·叶米奈因”(意即“两手俱利者”或“双手将”)称号。塔希尔下令辖地的穆斯林在主麻日祈祷时不再为哈里发祝福,而提自己的名字,并在铸币上不再铸哈里发的名字,事实上宣告独立。这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地方势力割据并起之始。这个王朝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建立了不少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图书馆。塔希尔王朝的历代君主多爱好文学、艺术和科学,鼓励发展教育,他们的宫廷常常庇护和赞助诗人、学者。不过,他们同样支持河中地区的军事封臣萨曼家族摧毁拜火教和佛教,强推伊斯兰教。
867年,绰号“萨法尔”的阿拉伯帝国锡斯坦省军队统帅亚库布起兵,建立了萨法尔王朝。“萨法尔”意为铜匠,亚库布的父亲和亚库布本人少年时都曾以此为生。据说,亚库布是强盗出身,却怜悯穷人,宽待俘虏。871年,亚库布向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写去信件,自称是哈里发的奴隶,清求哈里发允许自己亲自前往帝国首都巴格达向哈里发致敬。哈里发明白其中的威胁意味,一定要将亚库布留在远方,任命他为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以及喀布尔地区的统治者。873年,亚库布率军攻占塔希尔王朝都城内沙布尔,俘获末代国王穆罕默德·艾布·塔希尔,塔希尔王朝从此灭亡。
塔希尔王朝的灭亡引起了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极大恐慌。哈里发命令亚库布立刻撤军,但亚库布无视哈里发的命令,继续追剿塔希尔王朝的残余势力。875年,亚库布决定与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一决胜负;他已经控制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开始挥军西进。哈里发被迫再度宣布承认亚库布在巴尔赫、吐火罗斯坦以及喀布尔地区的权力,希望他撤军,但是已经没什么能阻止亚厍布了。他几度与阿拉伯帝国开战,甚至曾一度远征巴格达,但始终未能成功。
亚库布后来与哈里发和解,名义上承认与阿拉伯帝国的隶属关系,在祈祷词和铸币上也都以哈里发的名义为号召;哈里发也承认了阿富汗萨法尔王朝的合法性,但萨法尔王朝并不向巴格达缴纳贡赋。亚库布临终时,哈里发派来使者探望。亚库布指着枕边的一柄剑、一块面包和洋葱对使者说:“假如我大难不死,决定我们之间命运的就是这柄剑了。如果我战胜了,我将如愿以偿;如果我战败了,就只配吃面包与洋葱过活。既不是你,也不是幸运,都能战胜我这样—个爿惯这般饮食的人。”亚库布在弥留之际表现出的英勇气概,就此流芳千古。
可惜,亚库布和他的后继者都未能挽救这个短命的王朝。不久,由军事封臣和地方将领建立的萨曼王朝在河中地区兴起。萨法尔王朝和塔希尔王朝争斗的结果,就是河中地区脱离控制,萨曼家族势力不断坐大。萨曼家族名义上是塔希尔王朝的封臣,但一直作为一个地方统治实体存在,不过在阿拉伯帝国体系中始终居于塔希尔王朝之下。塔希尔王朝君主作为阿拉伯帝国的埃米尔(即总督)可以铸造银币,萨曼家族的阿米尔(即税官)只能铸造铜币。塔希尔王朝灭亡时,阿拉伯帝国哈里发一面被迫承认萨法尔王朝的统治,一面将河中地区授予萨曼家族,任命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为河中地区总督,避免了中亚全部沦陷于萨法尔王朝之手。
纳斯尔之弟伊斯迈伊尔(又译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是萨曼王朝的真正缔造者。874年,伊斯迈伊尔建都布哈拉。伊斯迈伊尔进入布哈拉城时,当地百姓为他举行欢迎仪式,按照突厥人的风俗,将金银洒在他的身上。布哈拉城内穆斯林主麻日祈祷词中不再赞颂亚库布的名字,换成了伊斯迈伊尔的兄长纳斯尔,从此宣告独立。兄弟两人不久爆发阋墙之战,伊斯迈伊尔最终于888年击败纳斯尔,取得了整个河中地区的霸权。伊斯迈伊尔于893年正式立国,名义上仍承认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宗主权,仅向哈里发奉献贡物,报告军务。他效法古代波斯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宫廷,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和军事制度,确立了王朝与辖地的隶属关系。哈里发看准机会,积极挑拨萨曼王朝和萨法尔王朝的关系。898年,哈里发突然宣布将河中地区转而授予亚库布的弟弟、萨法尔王朝继任君主阿穆尔。阿穆尔于是要求伊斯迈伊尔归顺,伊斯迈伊尔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剑”。阿穆尔害怕了,放弃了对河中地区的权力,但伊斯迈伊尔执意开战。
900年,萨法尔王朝与萨曼王朝在巴尔赫附近爆发决战。萨法尔王朝大军惨败,阿穆尔沦为阶下囚。据说,阿穆尔的仆人为他被俘的主人煮了一块肉,当他离开锅子去取盐的时候,有条狗想抢这块肉,恰好锅柄落到狗脖子上,狗吓得跳起来,连锅带肉一起拖走了。阿穆尔见状,不禁哀叹:“今天早上我的厨房还需要用四百头骆驼来驮运吃的,今天晚上吃的却仅用一条狗就统统拖跑了。”命运之流转,亡国之悲凉,溢于言表。阿穆尔被押往巴格达,交由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处死,萨法尔王朝仅两世而亡。P9-11
1989年2月15日,一支由7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军车队驶过阿富汗一苏联边境的阿姆河大桥,驻阿富汗苏军总司令格拉莫夫中将从最后一辆装甲车上跳下来,面对记者们宣布:“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战争结束多年后,曾参与指挥入侵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前苏军第39集团军司令员谢勉洛夫少将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暴风雪猝然而至,当地的阿富汗山民传说:‘俄国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冰雪。…事实上,千年以来阿富汗一直是为战争和杀戮的冰雪所覆盖的悲剧国度。贫穷的阿富汗人在战斗中除了生命之外再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而阿富汗的敌人往往经受不起失去太多的代价。比如古代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兴衰起伏的那些灿烂文明和辉煌帝国,比如近代的英国和现代的苏联,再比如今天的美国。
勃列日涅夫曾称阿富汗为苏联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面对战争与杀戮,阿富汗这片土地往往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英国人面对失败,及时抽身,尚可保全;苏联在阿富汗消耗了无可弥补的金钱和生命,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剧变的先兆,从阿富汗撤返的苏军回国竟然是为祖国送葬;至于美国人,“持久自由”行动的成功有目共睹,外界曾欢呼——美国人只用了6l天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打赢了一场近两百年问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未曾打赢的战争。然而,阿富汗战争恰恰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并非现代高技术武器可以解决,英国和苏联曾碰到的难题,同样让美国束手无策。对于大国来说,赢得一场持久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军事的棋局向来被盘外的因素所决定。崛起中的大国,更应以之为殷鉴。
自远古以来,战争从未改变过它的本质。每个人都想知道,战争在阿富汗将何时才能真正结束。阿富汗人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安定发展付出努力,也欢迎大国提供帮助。但是,阿富汗人强调,他们不乞求“国际社会的施舍”;愿意帮助阿富汗重建的大国,应该尊重阿富汗人的尊严和利益,而不是利用所谓的帮助或援助将阿富汗再次卷入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漩涡。能做到这一点的,相信只有中国。
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只有中国能成为阿富汗重建秩序的希望所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也会成为阿富汗和平复兴与经济重建的伟大机遇。只有中国会让阿富汗没有任何担忧,让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要冲再现辉煌,与东方的大国同享文明的荣光。人们所盼望的,已经不仅仅是阿富汗的和平,还有阿富汗的复兴与辉煌。
世人眼中,阿富汗从不是一个普通的中亚山国。身为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曾给这个内陆国家带来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荣耀,更带来了惨烈的战争与杀戮。而且,战争与杀戮至今未能平息。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有言:“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雄才大略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曾告诉后人—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世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跛子帖木儿,都曾到过这个“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近代以来,阿富汗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
从19世纪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大博弈”开始,阿富汗便被置于帝国角逐的战场中央。经过三次坚忍的抵抗与血腥的战争,阿富汗最终击败了宿敌英国,实现了不屈的独立。独立后的阿富汗力图振作,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却还是没能躲避另一个宿敌俄国。冷战的严酷背景下,阿富汗延续着不幸的宿命。1979年,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与英国一样,苏联认定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可以在阿富汗达到本国既定的战略目标。然而,阿富汗天造地设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却成了“红色帝国”运行体制、政治理念和综合国力的试金石。有利形势保持不久,苏军便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经过漫长的9年,这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直至成为红色帝国的伤心之战。
战争结束,冷战随之落幕,“苏联”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和平并没有眷顾阿富汗。内战爆发,各派军事强人为争夺上一场战争留下来的残羹冷炙而混战不休。这个已成焦土的国家,渐渐崛起了恪守伊斯兰传统教法的“塔利班”。“塔利班”让阿富汗在文化上倒退回中世纪,同时容留庇护了美国的死敌—“恐怖大亨”本·拉登。于是,“9·11”事件在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给阿富汗带来了又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海外战争。阿富汗的土地上,战争依旧,只是又换了一代人,又变了几个对局者。阿富汗令各种伟大的战略家感到头痛,人们说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永无结局的战争。世人从不曾遗忘“帝国坟场”的可怕,更关注这个“亚洲十字路口”的安全,以及亚洲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命运。当下的时代充满变数,中国的崛起让“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新选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是接续阿富汗历史,重塑阿富汗未来的最佳选项。关于这一切,我们拭目以待。
一部有血有肉的阿富汗战争全史,一本描绘欧亚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好书,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刘啸虎著的这本《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详细梳理了在阿富汗。英国头破血流、苏联流尽鲜血、美国仓皇撤军的全过程!看完此书,才能真正理解《追风筝的人》中人性与政治的交缠!
阿富汗位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汇处,属于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历史上数次成为大国的征讨目标和角逐场所,然而它却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刘啸虎著的这本《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讲述了这些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前因后果,重点讲述了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