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zia Borrini-Feyerabend、Nigel Dudley、Tilman Jaeger、Barbara Lassen、Neema Pathak Broome等编著的这本《IUCN自然保护地治理--从理解到行动(纪念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60周年)(精)》讲述了概念、方法和工具,以能全面理解治理、进一步完善治理内容。
第一部分,针对四种不同的自然保护地治理类型,以及ILJCN认同的良好治理原则,提供了一套带有案例和说明的指南。
第二部分,为特定体系或地点提供有关评估、评价与治理改善的实践指南。想掌握基本概念的读者应该重点阅读第一部分。如果愿意练习具体的评估或评价,或想知道如何操作,他们可以继续阅读第二部分。
本书里参考的三个附件和更多的工具与资料信息。
第一部分 理解治理
案例讲述:我们祖先留下的财富,需要我们所有人来保护
1 核心概念
1.1 CBD PoWPA自然保护地治理
1.2 自然保护地
1.3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类型
1.4 自然保护地治理
2 保护、自然保护地与治理
2.1 参与自然保护地治理的角色
2.2 治理手段和权力
2.3 治理的层级
案例讲述:从上至下的决策明不明智?
3 治理类型
3.1 类型A——政府治理
3.2 类型B——共同治理
3.3 类型C——公益治理
3.4 类型D——社区治理
4 IUCN自然保护地矩阵和治理类型的优点
案例讲述: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亲密联盟
5 自发性与辅助性保护
5.1 自然保护地体系中自发性与辅助性保护
5.2 自由、优先与知情同意
5.3 适当的承认与支持
6 治理质量(“良好治理”)
案例讲述:破碎的生命栖息地
第二部分 仃效行动
7 自然保护地治理评估与评价
7.1 基本要素
7.2 方法
7.3 参与者
7.4 推荐参与式过程
案例讲述:相互联系的世界
8 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的评估与评价框架
8.1 自然保护地列表与绘制
8.2 历史与文化
8.3 角色与机构
8.4 合法治理
8.5 IUCN自然保护地矩阵分析
8.6 自然保护地治理空间分析
8.7 API列表、绘图及保护现状
8.8 API正面临的破坏与风险分析
8.9 APIs治理空间分析
8.10 治理质量
8.11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治理选项
8.12 多种治理类型的法律承认
8.13 改善治理质量
案例讲述:原住民与社区自然保护地心中的神山圣谷尽在国家公园中!
9 单个自然保护地治理的评估与评价框架
9.1 历史与文化
9.2 治理类型
9.3 角色与机构
9.4 管理单元
9.5 治理过程
9.6 选择治理类型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
9.7 改善治理质量
10 报告与行动
10.1 治理评估与评价报告
10.2 治理行动计划
附录
附录1 承认与支持原住民与当地社区自然保护地(ICCAS)该做与不该做
附录2 检验和讨论自然保护地治理质量的小组练习
附录3 监测治理质量的建议性指标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