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杰、薛晓源主编的《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介绍了,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
| 书名 |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 |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华杰、薛晓源主编的《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介绍了,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 内容推荐 历史上博物学曾经辉煌过,甚至一度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但是随着科学的分化,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刘华杰、薛晓源主编的《中国博物学评论(第2期)》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目录 纵横 保护生物学史初探 浅说博物学的外与内 几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学实践初探 深入山林:钟观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 小品 《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画 红春铃:为吊钟花换个俗名 图书信息 地方性知识与博物学 如何写出一本《看不见的森林》 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国内第一个自然好书评选,开启自然阅读之门 博物学图书推荐(200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