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波逐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王波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波著的《随波逐源》是作者在追寻生命和物质本源的基础上,探寻人生意义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及体会,书中汇集了作者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新思考。正如书名“随波逐源”一般,希望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王波的思路,探寻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内容包括“道篇:天简地繁万物中”“生命感应篇:并不神秘的伟大”“生命潜能篇:磨砺幻觉出品味”“宇宙篇:能量铸就新宇观”。

内容推荐

那一晚,我沉睡的脑细胞蓦然激醒。在苍山饭店茶吧,几个老同学围坐一起,徜徉在自然之道和道法人生的畅谈中。酸甜的果茶沁人心脾,而王波著的《随波逐源》早已润物于无声中。这本书稿静静地躺在茶几上.在喧嚣疾速的都市中散发着哲学生活的芳香。

王波,我中学的挚友,知识海洋中的学者,社会生活中的勇者,而今已然成了智者。他的淡定和深邃.使我肃然起敬,当我们被时间支配拼命奔跑的时候.他已是时间的支配者。

信手翻阅,书中贯穿着存在的真理与能量的无极动力。王波用他那博学的知识,将自己对科学和生命的理解,阐释于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部现代版的《道德经》在形成之中,仿佛看到一位寻“道”者跋涉于漫漫人生长途。

行者,思想无界,真谛在疆!

目录

绪论一 追求与挑战

绪论二 熟知并非真知

上 道篇 天简地繁万物中

 一论 “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本性与规律性

随机与自序性

 二论 事后诸葛亮的秩序

不知道结果,才可能去追求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论 透析表象

眼花缭乱有真情

现象背后的现象

1.评判冲突

2.理解联系

3.善待朱知

 四论 演化三只手

不可思议的累积作用

充满魅力的渐变与突变

神奇的数量效应,

 五论 平衡:解开奥妙的万能钥匙

纠偏和稳定

度=恰当

“生”的肃敬

对错无绝对

 六论 美:把握平衡的感受

对称与和谐

有韵味为美

 七论 艺术生活:唯美的追求

和而不同

生活之美

创作生活,

欣赏生活

1.人生的欣赏,

2.眼界的欣赏

3.智慧的欣赏

4.情感的欣赏

5.态度的欣赏

贵在体验

 八论 技术忧思录:慎用才能有用

达摩克利斯之剑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与民争食

落后就要挨打吗?

“无可奈何花落去”

实例1:新技术革命“成果”

实例2:“以暴制暴”的污染防治

中一 生命感应篇 并不神秘的伟大

中二 生命潜能篇 磨砺幻觉出品味

下 宇宙篇 能量铸就新宇观

结语 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只孕育一胎的时候,在出生之前无法确定是男是女;如果生出很多个,不用想,男女应该都会有。尽管每一次聚合,只能是某一特定的类型,但随着聚合不断进行,在自序性驱使下,组合中所有可能性均有机会实现。累积让变化不再单一或逐一有效,而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更低层次构成,无法拥有的性质和状态。

时间与空间足够的话,只要演化进程没有被打破,这种创新就会持续跟进与突破。最初可能只是些不经意、不起眼的情形,到头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而且会引发周围的改变,反过来又促使它们加速调整,形成添油加醋式的循环。你追我赶,导致越来越多的是是非非,“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规模越来越大,还面目全非,甚至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

就这样,事情如同经过了一连串的放大器。每一次都有所放大,最后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变得难以想象。

·充满魅力的渐变与突变

人们把千变万化的形式和表现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渐变与突变。

循序的渐进脱胎于先前,而有了不一致。以线性或非线性方式,形成连续性变化,其中也可能产生飞跃,相比原来状态已完全不同。我们只从以往轨迹中,很难想象到这种局面。

变化不会总是有规律地进行,突变使物质之间新的种类和层级得以出现,最终脱胎换骨。渐变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发展的趋势,它却让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

像生命发展,就不会只是一种渐进的单向演变。凭借突变作用,它才可能从普通物质中产生,并出现了变异和物种爆发。据考证,地球年龄有几十亿年,可以肯定这期间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发展历史如此短暂,谁敢说生命在其中没有经历过反反复复?谁又能保证把当前的生机前溯,便是最初生命的起源?

别太迷信考古的作用,它是发现和分析既往历史的重要方法,不过存在着很大偶然性。原因不复杂,并非所有的经历,都会形成化石和证据。即使生成了,也不大可能完全、完整地保留下来。就算有幸存的,我们还难以全部找到。仅仅凭借手头那些片段,并不容易全面与准确地反映过往。

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到了今天还受到一些质疑。也许不用过多怀疑进化论本身,进化是生命发展之必然。这样一种从出现到消亡的演变,与物质演化规律很是契合。具体表现和形式就不然了,达尔文的模式可能只是其中一个看法而已。但不管怎样,最终也脱离不了演化的要求和趋势,只要没有中断,一定是渐变与突变相结合。

·神奇的数量效应

有了累积功能,再加上突变作用,最初一种或几种情况,通过不断聚合,将产生比原来多得多的形态。这可不仅仅是数量上相差几倍,最终结果也增加几倍那样简单。

累积作用是针对自身变化而言的,而数量效应则体现出群体力量。我们往往对数量上的作用考虑不够,估计不足,经常以只适用于微小事物的经验,去衡量发生巨大变化后的那些效应。1和1亿之间,即使有同样性质,遵循相同规律,表现很可能冰火两重天。

l+1>2,发展到一定规模,事情都会与最初完全不同,使得变化如此丰富多彩,似乎太不可思议。尽管来源于初始,但仅仅研究当初形式,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及估量后来的巨大效应。

单纯通过线性推理和计算,试图从已知的存在,推演过去或推测将来,由于“脱胎”的缘故,在特定范围里可能起点作用。不过,如果一味推而广之,只是错误的一厢情愿。

P23-24

序言

天地打哪来,到哪去?生命终究是神秘,还是一种神奇?你我何以存在,又该怎样存在?乍一看,这些题目不易讲清楚,似乎不是常人该考虑的事情。它们却与生活息息相关,像古往今来我们的困惑和探索,包括身边挥之不去的种种烦忧,不都可以归结到对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理解上?

红尘里的事,我一直以为能出现就是幸运,自当演绎一场风云际会的酣畅淋漓。没想到壮阔之中造化弄人,有太多情形难以成就我们眼中的圆满。但并非这个世界错了,错的只是你我的心。安分不了,容易一叶障目,而且饱受各种流言与谣言的折磨。

对它的救赎,我不想再从以心换心角度,煲出一碗心灵鸡汤,这样的努力比比皆是。人生很像宇宙演变的一个缩影,无常却有定数,聚散就难高冷。倘若我们到更大的舞台上参详,还有什么参不破?还有什么包容不了?只要心里存着迷茫,探索同样能够提高修为。

此般凝思,便纂出这本《随波逐源》。感谢朋友们的溢美之言,说书中揭示不少世间真相,开启了人生智慧;不仅开卷有益,甚至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倒不曾如此奢望,没让人觉得自不量力或是荒诞不经就不错了。修炼中的体会也无法像论文一样严格推演与论证,整篇看似东拉西扯的联翩浮想,弄得自己颇为踌躇和忐忑。

惴惴之际,恁地想起罗素的一句话:“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我才释然下来。内心归处,窃以为逐源可安,始敢同飨。

后记

据说,有一种鹰可以活70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但它想要如此,必须在40岁时做个决定。这时候,鹰的爪子开始一天天老化,几乎无法抓住猎物;喙逐渐变得又长又弯,快要抵到胸膛之上;翅膀也越来越沉重,飞翔起来很是吃力。

老鹰面临着两种选择:等死或痛苦地“浴火重生”。不甘心束手待毙的话,就必须飞往山顶,到悬崖上筑一个临时的巢。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先以老喙不停地啄击岩石,直至流出的鲜血浸满石面。斑斑血迹表明了自己把喙脱落下来的努力,然后耐心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用其把鹰爪上面已经磨钝的指甲一片片拔起,新指甲长出以后,再拿它将身上的旧羽毛逐一摘掉。当全身披上了崭新的羽衣,才能重新飞向蓝天。

历经折磨,以直面死亡的勇气撕裂旧我,老鹰方可赢得往后30年的岁月。看到这个故事我心中一动,因为自己恰巧也是在40岁的时候开始了蜕变。

平心而论,之前的时光我不能说是浑浑噩噩。与很多人一样,也曾很认真打拼过,没有青春激情的努力,难以雕刻出今天的印记。到了40岁,不经意间放慢了前行步伐,先前所做的思考和探索,却好像突然结出果实。

它们摩肩接踵,翩翩而至,搅动着不安分的神经。我就像《天仙配》里的董永一般,憨憨地站在院子里,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仙女款款而至,充满了惊喜。头脑里的问号渐渐清晰起来,好似得到一颗颗珍珠,还连成了串。确实有些“不惑”的味道,更感觉不知所措,我不由得放弃了外在的许多追求,开始全身心地自我修炼。

这几年仿佛每过一个月,就像换了一个人。内心无比宁静,想想以往,真有点“群山已在脚下”的感觉。书中记述过这样的体会,“提高自己的很多细微之处,我从不敢忽视或大意。始终一点一滴去琢磨与感觉,明白了、体会了、落实了,就是感慨和共鸣”。到如今,心里很少有嗟叹,如果重新品尝风雨,会感到一种庆幸。

2010年,我开始尝试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就是想全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我自诩写作水平不差,以为信手即可拈来,没想到又经历了一次新的炼狱。写书这是头一遭,不知不觉中到了第三稿。第一稿沉浸于思想的兴奋之中,根本没在写作方面过多考虑;到第二稿,算是体会了写篇几千字文章,与几十万字书稿之间的天差地别,驾驭小团队与大团体所需要的能力,确实不一样;眼下这一稿,才真正字斟句酌地深入其内。

每每想起当初的盲目,总有点赧颜。别人盖房子都有规划和设计,也具备建房经验,我可倒好,仅仅看到一堆砖瓦便冲动起来。根本没理会有无能力,更没想过房子会是什么样子。幸运的是,自己从来不畏惧挑战,没有经验没关系,最擅长的就是在过程之中历练,越是不曾经历的越是兴奋。反反复复中痛苦,痛苦中反反复复,便成了必然,几年来也算“衣带渐宽终不悔”。

最难忘的,除了收获带来的快感和欣喜,还有相伴其间的种种挫败与沮丧。伏案时腰酸背痛已算不得什么,苦闷更属家常便饭。对于“当局者迷”的困境,有时候真是不知所措。我曾向各位朋友讨教意见。记得有一次,很认真地把书稿打印出来,送给自己尊重的一位朋友,期冀得到一点指正。

恭候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他的办公室里见了面。寒暄几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他礼节性地随手翻了翻:“这样内容成年人是不会感兴趣的,你可以打印几本送给中小学生看看。哦,对了,他们不一定能看懂哦!”我满心期待的场景,只持续了不到五分钟,就像个犯错小学生,嚅嚅地退了出来。

是自不量力,还是世态原本如此?还好,仰仗这些年的修行,我并没气恼,也没有气馁,更多明白了一点:书稿还需要改进。朋友不屑说明它没有吸引力,无法即时抓住人。真正的好书,感觉上都有共通之处,即便信手一睹,也会如沐春风。

类似的事例不少,许多人“不用扬鞭自奋蹄”,我感谢鞭打激起了努力的欲望。还想在此谢谢父母。这几年来有很多时间一起同住,自己却陷在修炼和写作之中,没有尽到孝心,反而受益于高龄双亲来照顾生活。

谢谢老妹。身在美国,始终牵挂我,“既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他就不用考虑太多,你的生活我包了。”一次又一次地寄费用来,我只能不断提醒自己,再改改,尽量写好一点。

谢谢老冯。一篇《寻道者:超越时代的伟大》,让自己留下最多感动。“王波用他那博学的知识,将自己对科学和生命的理解,阐释于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部现代版的《道德经》在形成之中”——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

谢谢忠民。他总是热情洋溢地说:“在我们普遍认知的领域里,很少人能把科学和人生哲学用如此简洁的论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一纷繁复杂的世界。”还说:“作者仿佛站在宇宙之外看我们的世界和人生。”我诚惶诚恐,简直不敢停顿,就怕辜负了期望。

“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很多朋友的关心与帮助,虽不再一一列举,我都铭记心底。

19世纪的时候,天文学家奥伯斯曾有过一个佯谬: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这是始于开普勒就困惑了科学家许久的问题。天空中有那么多星体,每个星体都在发光,无限多星体的光线加在一起,就会无限亮,那晚上也应该是光亮的。我并非想在这做些探讨,如今我们或已不再挠心了。提起这一话题,只是觉得所谓黑暗,实乃固有的一种本质。物质运动仅仅是幽暗里燃起一束光芒,在我们看来的耀眼无比,最多算宇宙间一丝微弱的烛光而已。蜡烛怎可能照亮整个天空,带来白日一样的辉煌?

同样,在我们心里面,不一定像很多人描绘的那样,阳光普照,充满明媚。它或许如同那星空,也是暗夜一般。即使被一团漆黑包裹着,我也并没感觉到冰冷,暗无天日,内心反而很温暖、很敞亮。不是自作多情,多亏身边有关注自己的一颗颗心,它们就像镶嵌在天幕上美丽的星辰,熠熠生辉;那些脉脉的目光,也如同一道道绚丽的光芒。星光闪烁,流光溢彩,这才点亮了黑暗,让“心”空如此璀璨。

生命在于运动,我身上最不安分的是思想。整天折腾却没有像锻炼那样,给自己带来愉悦和享受,相反总被困扰与折磨。没办法,这就是命吧,好在有先贤的照耀,还有热切目光注视,我认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