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吴三桂既是英雄,更是统帅。他要为个人利益负责,更要为麾下将士负责。李白成如此对待自己家人,说明他们的劝降毫无诚意,甚至是一场骗局。为了自保,他只能跟李自成决裂,转而投靠曾经的敌人——清王朝。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回师山海关,深感事态严重,一面继续逼吴襄写信劝降,一面率军向山海关进发。吴襄也被挟持同往。
山海关之战,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击败了李自成。战斗结束后,吴三桂来到清军大营,剃发归降,并作为前锋引导清军入关,杀向北京。李自成恼羞成怒,处死了吴襄全家三十八口,还把吴襄的头颅割下来示众。
李自成很清楚,自己的起义军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北京是守不住了,他必须赶紧逃跑。不过,在逃离京城之前,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在武英殿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过了一把皇帝瘾。
第二件,放火烧掉紫禁城。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故宫j基本上是清代重建的。
第三件,把陈圆圆带走。
前两件,李自成都做到了。第三件却有点为难。此时,陈圆圆听市井传言,说吴三桂借清兵恢复明朝,即将带兵杀回,心中窃喜,期待着英雄救美的那一刻。她当然不愿被李白成挟持走,于是急中生智,编了一套瞎话。
她对李自成说:
妾既事大王矣,岂不欲从大王行?恐吴将军故,而穷追不已也!王请度之:王能敌吴将军,妾即蹇裳,跨征骑为王前驱。
那意思是说:“我既然已经服侍大王了,怎会不愿跟大王一起走呢?不过,我当过吴三桂将军的小妾。如果大王您带着我走,吴将军肯定要穷追不舍,非得把我夺回来不可。如果大王打得过他,臣妾我愿意替大王冲锋陷阵。”
见李白成沉默不语,陈圆圆又说:
吴将军卷甲归来矣,徒以妾故,又复兴兵,杀妾何足惜,恐其为王死敌,不利也。
意思是说:“吴将军杀回京城,就是为了臣妾我。如果把我杀了,那就跟他结成死敌了,对大王您不利啊!”
李自成听罢,反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陈圆圆的回答非常巧妙:
妾为大王计,不姑留妾缓敌,当说彼不追,以报王之恩遇也。
意思是说:“臣妾为大王考虑,不如把我留在京城,既可以当作缓兵之计,我也会劝说吴将军不再穷追,以此报答大王您的知遇之恩。”
陈圆圆的话,听起来非常在理,而且一往情深,完全是在设身处地为李自成考虑。此时此刻,李闯王已经心乱如麻,巴不得赶紧逃走。既然这建议似乎有道理,他也顾不得多想,没带走陈圆圆。
吴三桂不知陈圆圆留在了京城,而是奉命继续追击,一直追到山西绛州。就在这天,忽然有人捎来口信,说在京城找到了陈圆圆。吴三桂闻讯,喜不自禁,连忙派人回京,把陈圆圆接到绛州相会。
陈圆圆来到绛州之日,吴三桂的营帐前搭起五彩楼牌,旌旗招展,气势如虹。吴三桂全身戎装,骑马出迎。这场面,这阵势,不亚于迎接皇帝驾临。
出现在陈圆圆面前的这位大英雄,依旧英姿飒爽。然而,他发型变了,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陈圆圆明白了:吴三桂不是借清兵恢复明朝,而是投降了清朝。不过,这些已经无法改变。她能做的,就是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那一晚,对于陈圆圆来说,多少奔波和劫难,都淹没在恩爱的甜蜜中。那一晚,对于吴三桂来说,家人惨死的悲痛,正在西逃的李自成,都被暂时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一晚,胜似洞房花烛夜。P14-16
《清案探秘》第一部播出后,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多反响。观众朋友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形象,更对脍炙人口的清代宫廷悬案有了全新认识。也有许多朋友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件、QQ等方式对我的这几讲提出了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这些都是我不断优化讲授风格、更加贴近观众需要的动力。
2015年5月,《清案探秘》第二部、第三部也登陆电视荧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虽然依旧是“一集一案”、“一案一说”,但与第一部不同,这个系列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朝廷官员,既有位极人臣的亲王、高官,也有类似候补知县这样的基层官员。他们是国家机器赖以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和经历,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神秘的、模糊的。希望通过我的讲述,他们的形象能够清晰起来。因此,我给第二部起了个书名,叫“朝廷轶事”。
于是,我把第二部的讲稿做了加工,增补了很多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和参考文献,编辑成书,以飨读者。这是一部严肃读物。它凝结了我十几年来清史研究的心得和心血,凝结了我对学术界前辈长期研究的甄别和提炼,凝结了许多海外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精华。它所提出的结论,基本反映了历史真相,应该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学术推敲。我相信,没有所谓的“未解之谜”,只要努力去探寻,一定有正解。
这是一部大众读物。它将晦涩的历史学论文论著,转化为老百姓能看得懂、听得舒服的语言文字,在象牙塔和市井生活之间搭一座宽阔的桥。让读者在观看清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分清楚哪些是戏说,哪些是娱乐,哪些是野史,哪些是事实。这或许就是学术为人民服务,将人文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吧。
这是一部励志读物。我当过中学老师,参加过清史纂修,做过政府官员,社会阅历相对多一些。故而,每次读到这几个案子,我都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自然多元。读历史不光为了猎奇、看热闹,更该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愿意抛砖引玉,把这些经验和启示分享给读者,使这些感悟转化为提升自我水平、避免重蹈覆辙的利器。
这是一部文化传承的读物。清朝是距离现代中国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历史对今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直接影响。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早就打上了深深的清代烙印。传承中华文化,离不开清史,离不开对清朝的理解和领悟。我们读懂清史,读懂清代宫廷的是非曲直,既有普及国学教育、倡导传统文化的特别功用,更有连接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进全球华人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我要感谢导师戴逸教授。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我做了三件“出格”的事:两年博士毕业,以清末、民国北京房地产作为博士论文,登上《百家讲坛》。在这段不寻常的经历里,耄耋之年的戴先生,用言传身教感染我,用睿智和宽容指导我。人生有此导师,足矣。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那尔苏先生,责任编导魏学来先生,以及其他同仁的不懈努力。讲得好不好,策划和包装很重要。他们的智慧,令节目更精彩、更耐看。
我要感谢单位领导。虽然只是“似可同意”的字样和一路画圈的审批,但能够如期播出,离不开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默默支持。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仁们。作为桂林的女婿,我跟该社的交情已有多年,但真正合作还是第一次。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办事效率、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令我钦佩。
我要感谢慈母和娇妻。她们的默默支持,是我甘坐冷板凳的最大动力。
请允许我把这本书特别送给故去的父亲。节目策划伊始,他还健在。然而,他没能等到我全身心尽孝的一刻,没能看到我“触电”亮相的一刻,留下无尽遗憾。我幼年时,父亲含辛茹苦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相信他在天堂看到这一切,也会很开心。
需要强调的是,清朝是距离今天最近的封建王朝,文献档案多,悬案谜团多,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留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这本书只是我们初步探秘的成果,并不意味着探秘体验的终结。
唐博
2015年5月15日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官员和百姓,在封建社会是矛盾统一体。官员每天的工作,都需要跟百姓打交道;百姓每天的生活,又脱不开官府的影子。
对百姓来说,官员的生活是神秘的。任何有关官员生活的新闻,无论是权威发布,还是小道消息;无论是公共的,还是隐私的,都会成为寻常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文人墨客反复演绎的对象。陈圆圆和吴三桂的凄美爱情为什么如此传奇?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什么会盛极而衰,相继倒台?乾隆年间甘肃为什么会发生塌方式腐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究竟是真是假?电影《投名状》里反映的刺马案,真的是一场情杀吗?在这些故事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体悟呢?
唐博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今儿起,将由他给大家讲讲清朝官员的那些事儿,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官员生活里的《清案探秘》。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乾隆年间甘肃发生塌方式腐败,全省上下欺瞒朝廷8年之久,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史上第一贪”和珅,从权倾朝野到瞬间倒台有怎样的奥秘?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圆圆”是真的么?为雍正帝夺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转眼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电影《投名状》里反映的刺马案,真的是一场情杀吗?这些疑案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体悟呢?
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直击重案现场,《清案探秘(附光盘朝廷轶事)》为您揭开清代朝廷轶事背后的谜团,一起探究比清宫大戏更精彩的历史真相。
《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政治+财经+民生=绝对不一样的清案探秘。
乾隆年间甘肃的塌方式腐败是怎样发生的?史上第一贪和坤权倾朝野,为什么会瞬间倒台?清朝最为典型的几则腐败大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八桩悬案,洞悉清朝官场沉浮,领略历史人生智慧。
随书附赠《百家讲坛》节目光盘,并补充大量珍稀图片。
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直击重案现场,《清案探秘(附光盘朝廷轶事)》为您揭开清代朝廷轶事背后的谜团,一起探究比清宫大戏更精彩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