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记忆(精)/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照片》已出满110辑。近20年来,《老照片》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万余幅、相关文字信息逾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形象而鲜活的记录。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民间记忆(精)》从出版20年的《老照片》里,精选平民百姓人生故事,结集而成,呈现大时代里小人物的人生况味。

内容推荐

《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老照片编辑部编的《民间记忆(精)》是第四本,精选了四十五篇文章,记录了由普通人讲述的并不普通的往事。

目录

我家的《合家欢喜图》

我的爷爷奶奶

家世

我的外婆

她生活在两个大国之间

当过参赞又当领班的舅舅

1934年:五世同堂的合影

刘茜及其家人的故事

杭州头发巷一号

童年居京片忆

杂忆北京师大附中

乡下人“喝甜酒”

“清香留”和“古稻田”

往事杂忆:童年岁月

“长春公子”的传奇人生

外婆廖英芬

我的1945年

天各一方的家庭

前国军上尉的存照与“交代”

坎坷求学路

张敏之家人的“大江大海”

照片和我们家的故事一

时吉山的摄影人生

一个人60年的影像故事

清晰的父亲与模糊的记忆

往昔少女的聚会

一场演出与一段姻缘

“土包子”进城

老爸说抗美援朝

援越抗法的日子

海校漫忆

我的编辑生涯

复旦大学新闻馆前的留影

荒原上的瞬间一笑

在宣传雷锋的日子里

父亲的风景照

从军札记

大义灭亲

春天在远方

一张全家福

我的自拍像

对岸是苏修

幸福,被地震埋葬

珊珊

八姐妹

试读章节

我的爷爷奶奶

我爷爷叫邸昕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在老家河北省乐亭县。至于是哪个村,记不清了。因为我家上五代单传,没有亲戚,更没留下家谱。我没见过爷爷,他在我父亲八岁那年就去世了,惟一的印象就是一些发黄的老照片。

听我爸爸讲,爷爷的爸爸虽出身农民却不喜务农,靠走村串户贩土布为生,在爷爷三岁那年病故。爷爷的妈妈靠一点积蓄和给人帮工把爷爷拉扯大。

爷爷从小聪颖过人,在村里的百善小学读书时,成绩总是数一数二。小学毕业考上了河北省昌黎县的汇文中学。爷爷的妈妈为了守护邸家这根独苗,卖掉了老家的房子,随爷爷到了昌黎,一边照顾着爷爷,一边在一位美国牧师家做女佣。这张照片就是那时照的,是她老人家这辈子惟一的留影(图1)。

几年后,爷爷又考上了汇文大学经济系。随着汇文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合并,爷爷到了北京,读完了四年的课程,大约毕业于1924年(图2)。

燕大校长吴雷川是位前清翰林,很赏识爷爷的才华,请他留校任教,聘为教务处注册科科长。当年的教务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图3:前排左三为爷爷;左六是司徒雷登的秘书谢景升,他的儿子就是1990年在我国提倡夏时制的清华大学教授、节能专家谢行健)。

爷爷在燕大任教的同时,还在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兼课,教授经济学、统计学、英文和英文速记。爷爷的英文速记手稿我见过,圈圈点点跟“天书”一样,可惜在“文革”中烧掉了。据奶奶讲,爷爷能把手插在裤兜里,握着半截铅笔头,在小本本上一字不落地记录某某人的讲话,在那个没有录音机的年代,爷爷的这手堪称绝活。

爷爷和奶奶结婚大概是1927年春(图4)。爷爷看上去高大魁梧,很有男子气,可那对眯缝小眼却透出几分慈祥;奶奶则是浓眉大眼厚嘴唇,显得挺厉害,事实也的确如此。奶奶是1965年去世的,在我的记忆中她精明强干,说一不二,规矩特别大,我们晚辈都很敬畏她。奶奶是北京市密云县庄头峪村一个大户人家的长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毕业于河北慕真师范,嫁给爷爷前是小学教师。

1928年5月1日,他们的长子(我爸爸)出生了。爷爷给他取名燕辰,其中包含着爷爷对燕京、对燕大的一片深情(图5)。

爷爷不是个单纯的学者,从参加工作起,就从没停止过做生意。他和几位同事一道,把生意做到东南亚和美国,出口丝麻、工艺品,进口轻工产品。他还不忌“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在燕大校园内未名湖的东南岸开了爿小店,取名“燕昌商行”,卖些日用杂品、冷饮点心,方便了部分燕大师生购物,自己也多了些进项。那时爷爷在燕大的月固定工资是232块大洋,加上兼课和生意上的收入,生活十分宽裕。随着家中不断地添丁增口,爷爷在1933年买下了海淀镇杨家井苏公家庙一所有三进院落的宅子。在这里,全家人无忧无虑地过日子。爷爷、奶奶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三年。现在我叔叔家还保存着几件当年的家具:一个两米多高的大衣柜,现在被放到前廊上盛破烂;一个“黑庙儿”,即黑色的文件柜,现在仍被用来装书,七十年过去了,它一点也没变形;一只土冰箱,已被改做碗柜。它有1.5米高,60厘米见方,四壁是锯末、石棉,分上、下两层,上面放食品,下面放人造冰;还有一台造型别致的柜式手摇留声机,像是舶来品。同样的我曾在电影《包氏父子》中见过。爷爷去世后,奶奶曾把它送给了爷爷最好的朋友赵锡禹作纪念。赵爷爷是我爷爷的同乡、同学,同在一个系教授经济学,后到美国留学,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之一。

序言

为编辑这套精选集,把已经出版的一百多辑《老照片》又从头浏览了一遍。与这些一一经手,刊发于数年前、十几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稿件蓦然相对,丝毫未觉其旧,反有历久弥新之慨。进而更加笃信,温故而知新,《老照片》永远不会“老”!随着图文一页页掀过,又仿佛是一次对《老照片》本身的怀旧之旅。二十年来,与作者、读者以及编辑同仁们交往切磋之种种,点点滴滴,旋又历历在目……

作为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老照片》以“定格历史、收藏记忆”为己任,迄今已出版了一百一十五辑。《老照片》的稿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的馆藏;二是老照片爱好者、研究者的收藏;三是民众个人的家藏。上述三个方面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建构了《老照片》的面貌,也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部自发的、原生态的文献,并且随着《老照片》的继续出版,这部文献还在不断地丰富、拓展之中。诚如著名文史学者傅国涌先生所言:“一百辑《老照片》放在那里,时间就在里面沉淀,那里埋葬着过去,许许多多真实的生命曾经活过、爱过、痛苦过、奋斗过……”而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在评论到《老照片》时则说:“二十年来,它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

比起众多的类似出版物来,《老照片》显然是幸运的。甫一面世,即为读者所接受,并一度洛阳纸贵,风行天下。后虽经众多仿制跟风者的冲击,以及书业的风云流变,《老照片》历二十年而犹存,庶几成就了中国书业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在业内和读书界组织的各种评选中,《老照片》这些年也多榜上有名,其中人选“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和“共和国60年60本书”,幸得从汗牛充栋的出版物里脱颖而出,其影响所及。实出吾辈之意料。

《老照片》这样一本并不起眼的小书,何以获得读者与社会的这般青睐?2009年“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入选评语,曾这样说道:“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这段评语,是否道出了个中原委,不好贸然结论,但其对《老照片》的概括,身为编者的我们,听来却心有戚戚焉。

在《老照片》出版二十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套精选集,于老读者而言或为一次重温,对新读者来说,当不失为认识《老照片》、走进《老照片》的一个契机和一条捷径吧。

这套“《老照片》二十年精选集”,系从已经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至第一百一十辑中选编而成,包括《重回现场》《风物流变》《名人身影》和《民间记忆》四种。选编时囿于敝帚自珍,这也想选,那也想收,以致最初的选篇大大超出了预定的规模,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地忍痛割爱,弄成现在的模样。其遗珠之憾,实所难免。

此次选编,每本的篇目顺序,大致按照片拍摄年代的先后编排。除对个别篇章的文字和图片稍事修订、删减外,余皆一仍原貌。

冯克力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年来,《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人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销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陈丹青

《老照片》是一片有魅力的精神沃土,我吸引过许多人到这里耕耘。为《老照片》供稿后,他们都感受到了和读者分享往事的愉悦与历史记忆的尊严。

——丁东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傅国涌

《老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感知历史的方式。成千上万的老照片真实地把它当时所定格的影像呈现在你眼前,一言不发,却让你体味很多、联想很多。不知不觉,你改变了先前对历史的看法。

——邵建

有情怀的《老照片》,照片老,情怀不老。

——张鸣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的评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