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著的这本《南怀瑾说儒(南怀瑾经典辅读版)》甄选儒家的经典话题,以南怀瑾先生的国学研究著述为主旨核心,围绕国学经典中的话题,结合当下人们生活的具体案例,对晦涩难懂的国学智慧进行解读。从思想方面,本书力图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在文字方面,则尽量与他的著述风格保持一致。读者在聆听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 书名 | 南怀瑾说儒(南怀瑾经典辅读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王颖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颖著的这本《南怀瑾说儒(南怀瑾经典辅读版)》甄选儒家的经典话题,以南怀瑾先生的国学研究著述为主旨核心,围绕国学经典中的话题,结合当下人们生活的具体案例,对晦涩难懂的国学智慧进行解读。从思想方面,本书力图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在文字方面,则尽量与他的著述风格保持一致。读者在聆听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内容推荐 如南怀瑾先生言:中国文化和精深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王颖著的这本《南怀瑾说儒(南怀瑾经典辅读版)》甄选儒家代表话题,根据南怀瑾著述中有关儒家思想的精彩论述,结合生活与工作,介绍南怀瑾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目录 第一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处世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难得糊涂,不如归去 千古难明,唯有自知 凡夫重利,圣人重义 滔滔浊世,特立独行 所谓大勇,能定天下 先安身,后立命 圣人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月盈则亏,把握分寸 藏器于身,待机而动 送往迎来,柔远人也 立身处世,气节为正 第二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入世修行,从容中道不易为 天命、率性、修道,天人合一之境界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致中和,人生的大智慧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依道而行,和而不流 君子自察内省,慎其独也 道不远人,人人皆可为道 曲高则和寡,水清则无鱼 “过”与“不及”,都是一种病 第三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管理智慧: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善用策略,规之以正 柔能克刚,学学高明的“太极拳” 刚柔相济,恩威并用 仁义者,自完之道,进取之术 兼收容量,方见仁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迁怒,不贰过 治国难,齐家更难 权智,为政的下下等境界 大小之间,能屈能伸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纵横之道,两大之间难为小 第四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说话艺术: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弗知而言为不知,知而不言为不忠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仁者,其言也仞 隐居,则可放言 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第五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学问之理: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知其深 做学问,吾日三省吾身 享受寂寞,为学问而学问 追本溯源,探索历史与文化的关系 自幼诵读,明心明目 学问,乃功名之外的深意 启蒙教育,先做人,后教学 教育变革,循序渐进中的良性循环 尊师重道,人类文明的共性 温故知新,更上一层楼 美国文化,西方吹来的迷惘 望子成龙,家庭教育要反思 第六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修身哲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可逝而不可陷,此乃君子风骨 唯淡泊以明志 欲壑难填,人到无求品自高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为体,“德”为用 身心兼修,人身是一个小天地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 诚者,择善而固执之 忠与信,人生的两大修为 小不忍则乱大谋 量力而为之,谦虚好学之 子与人歌而善 第七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生活智慧:人生不过一念之间 享受生活,但不要玩物丧志 梦似人生,人生似梦 所谓宁静,无须用心去求 无祸无门,惟人自召 人生的价值,在于参赞不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苦中作乐,箪食瓢饮在陋巷 每一刹那,皆是新的人生 生活真谛,在于一呼一吸之间 仁者也,不忧不惧 第八章 南怀瑾谈儒学中的生命义理:宇宙之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所谓时间:吉光片羽,稍纵即逝 成功失败两相依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念之间,人生成败的关键 朝生暮死,死生如在旦暮间 贪欲,生死轮回的根本 生命的辩证法:光明来自黑暗 智慧的最高境界: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试读章节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讲了清代才子郑板桥关于“难得糊涂”的故事。郑板桥是江苏人,出身贫寒,考取功名之前全靠卖画、教书为生。当时教书先板桥的收入很低,所以古人才会讲“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后来郑生考取功名,成了山东潍坊的县令。他时常教育家中后生,不要一心想着读书考功名,只要规规矩矩地学个一技之长,长大了有口饭吃,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郑板桥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南怀瑾对郑板桥提出的“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极为推崇。何谓“难得糊涂”,就像南怀瑾说的,“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招,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有时候,学会掩饰自己的锋芒,以一颗清醒的愚心来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学会恕道,原谅某些冒犯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这说的是,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说:“那大概是宽恕吧!”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面对他人的冒犯,我们无需斤斤计较,不如糊涂一点,往后退一步就会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了宰相的位置,把持蜀国朝政。当时有一个名叫杨戏的人深得蒋琬器重,但是杨戏生性孤傲、讷于言辞,每次蒋琬与他说话都是在自说自话,杨戏一般都低头不语。于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见缝插针,在蒋琬面前嘀咕道:“杨戏这个人太不尊敬您了,真不像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辞,蒋琬都坦然一笑,说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并非君子所为。杨戏这人生性坦直,反倒让我少了许多对他的戒心。”面对性格孤僻的杨戏,蒋琬没有从阴暗面去揣测他,也没有和他斤斤计较,而是采取了一种“装糊涂、不计较”的宽容态度来与之相处。 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学会宽容别人,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别人‘势不两立’”。那些能在生活中以一颗愚心面对纷纷扰扰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而锱铢必较的人总会为了一些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稍不如意就会拍案而起,对他人恶语相向,自己的人生也会陷入斤斤计较的泥潭之中。 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 人活一世,总避不开他人的目光和言论。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不仅是指人的同情心,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一种私心的偏爱。正是如此,人有私好自然也会有私恶,所谓好恶之心亦是人皆有之。 南怀瑾先生说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喜欢的、厌恶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所以,人活一世,对外要糊涂,对内要清醒,也就是说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要糊涂一点,不要过于介怀,zui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 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将自己非常得意的一幅画作拿去展览厅展览。为了从他人那里听取意见、汲取灵感,画家特意在自己的画作旁边放了一支笔,希望人们可以给他提意见。晚上画家兴冲冲地去展厅取画,却发现整幅画作上被涂满了各种记号,画上的一笔一画都遭到人们的指责。他非常沮丧,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拿画笔。他的一位朋友听说了他的遭遇,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画家按朋友说的,临摹了一幅同样的画作拿去展厅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观赏者在画上标注出他们喜欢和欣赏的地方。结果当天晚上他再次去取回那幅画时,发现和上次一样,那幅画也被涂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记号。那些曾经遭到苛责的地方,如今成为另一些人眼中美的体现。 画家跟他的朋友感慨道:“现在我终于明白,人不要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因为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眼中看起来是瑕疵的东西,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反而是美好的。” 一些人眼中的缺点到了另一些人眼中可能会成为优点,因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都有所差别。主观的看法,见仁见智,难免偏颇;客观的评价,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实施却很难。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外界对此的评价都会有好有坏。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糊涂一点,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不要让那些过眼云烟般的评论扰乱了我们的心。 P3-5 序言 对国之学术,今世之人不论礼乐佳篇,但论书香铜臭,鲜有佳作。然纵观百家之言,其一言甚之有理:“不读南怀瑾,何以知国学。”南怀瑾得如此美誉,不仅在于“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的文采,更在于“承袭百家之精粹”的学问。南怀瑾先生是真正当得起赞誉的国学大师。 古说才德难两全,才高者易流于宕逸,德厚者偏于儒顺。南怀瑾先生鉴古达今,见微知著,才德兼备,超凡人尘,用舍无尤,行藏合道,世人颂以“大居士”、“教授”、“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可谓不无道理。 南怀瑾先生自出版第一本著作《禅海蠡测》以来,佳作频出,更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易经杂说》《老子他说》《庄子南华》《列子臆说》《药师经的济世观》和《圆觉经略说》等著作。这些作品涉猎颇广,或旁征博采、用明其体,或记事论人、欲证其用。南怀瑾先生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其作品博大精深、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先生的作品不仅重新剖析和阐释了传统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而且从哲学的思想角度引发现代人思考,可直探骊珠,会之于心,由此来探讨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哲学观。他所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局限在单一的方面,可论生死,或论名利,无所不论,但论博深,此言论洋洋洒洒,发人深省。先生文章博文而才智,以浅显通俗的方法讲述国学之智慧,往往见解精深,妙趣横生,读之有益。 诚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世人无法给南怀瑾先生一个固定的称谓,如儒家、道家、佛家大师等说法纷纭,致使读者很难有机会精读一方面的内容,往往造成贪多嚼不烂的情况,所以本书便精选儒家来阐述。 为何选择儒家呢?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距今千年,纵使时有否泰,势有分合,固以儒术而明智。也如南怀瑾先生言:中国文化和精深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由此,本书甄选儒家的经典话题,以南怀瑾先生的国学研究著述为主旨核心,围绕国学经典中的话题,结合当下人们生活的具体案例,对晦涩难懂的国学智慧进行解读。从思想方面,我们力图再现南怀瑾先生的经典阐释;在文字方面,则尽量与他的著述风格保持一致。读者在聆听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