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为张方著的《虚实掩映之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 书名 | 虚实掩映之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作者 | 张方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为张方著的《虚实掩映之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内容推荐 张方著的《虚实掩映之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勾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虚实”和“有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之道和美的境域 第一节 老庄哲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第三节 佛教哲学 第二章 “虚”“实”之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核 第一节 “充实之谓美”——先秦两汉朴素的“虚实”观 第二节 “课虚无以责有”——魏晋南北朝文论对“虚境”的开拓 第三节 “象外之象”——唐人对“虚境”的深化 第四节 “妙悟”与“入神”——宋人对“虚实”问题的变通 第五节 从“神韵”到“肌理”——明清文艺思想在“虚实”问题上的争论与调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化景物为情思”:诗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比兴”——“虚实”作为诗歌艺术手法 第二节 “情景”——“虚实”作为诗歌基本要素 第三节 “形神”——“虚实”作为诗歌审美特征 第四节 几个相关诗学观念的阐释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奇贵幻”:小说学与戏曲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唐以前“小说”观念中实录与虚构之辨 第二节 历史小说的“虚”与“实” 第三节 “虚实”与“真幻” 第四节 “传神写照”与“笔外神情” 第五节 从《红楼梦》评论看小说创作的“虚实”观念和方法 第六节 戏曲学批评的“虚实”观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学与书论的“虚实”观 第一节 从“气韵生动”到“虚实相生” 第二节 清代画学论“虚实” 第三节 相关的绘画美学观念 第四节 书法与“虚实”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综说:“虚实”之谓美 第一节 世界本体与“天人合一” 第二节 人生理想与艺术境界 第三节 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 第四节 审美趣味与批评话语 再版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