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爱(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夏绿蒂·勃朗特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夏绿蒂·勃朗特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黄健人译的《简·爱(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内容推荐

夏绿蒂·勃朗特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黄健人译的《简·爱(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是一部让千百万人重拾信心与希望的书。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有坚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目录

译者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版附言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甭解啦,我不动好了。”我叫道。

我老实坐下,还用双手抓住凳子,作为保证。

“留神别乱动。”贝茜见我真安静下来才松手。她跟艾博特小姐抱着胳膊,板着面孔瞪着我,仿佛怀疑我神经不正常。

“她从没这样过。”贝茜终于回头对艾比盖尔说。

“可她生来如此,”艾博特应道,“我常跟太太提起,太太也跟我看法一样,这丫头阴阳怪气,没见过小小年纪就这么鬼鬼祟祟的。”

贝茜没吱声,不一会就开始数落。

“小姐,该放明白些,得听里德太太的话。你靠她养活,要是她撇开你,你就只好去贫民院了。”

我无言以对。这种话并不新鲜,从小的记忆中就包含这类暗示,对我寄人篱下的责备都成了耳朵里模糊的老调,痛苦伤人,却似懂非懂。艾博特小姐接口说:

“甭以为能跟里德小姐、里德少爷平起平坐,就因为太太好心好意把你和他们一起养大。人家会有好多好多钱,可你一个子儿也休想。好好顺着人家来,明白自己的身份才是。”

“我们说你是为你好,”贝茜和气些了,“你得学着巴结些,乖些,这样说不定还能在这个家待下去,要是只管任性胡来,太太会打发你走的,我敢肯定。”

“再说啦,”艾博特小姐接过话茬,“上帝也会惩罚你,你乱发脾气时,上帝没准儿会把你处死,看你还能上哪儿去!走吧,贝茜,让她待在这儿,跟她多费口舌也白搭。爱小姐,祈祷吧,等你一个人待着的时候。要是不悔过,没准儿烟囱里下来个坏蛋会把你带走。”

她们走了,关上门,还落了锁。

红房子是备用房间,极少有人住。可以说永不会有人住,除非碰上盖茨黑德府涌进大批客人,只好把所有房间全用上。它算得上府里最大最堂皇的房间。红木大柱支起一张大床,床上悬挂着深红色的锦缎帐子,雄踞屋子中央,活像圣龛。两面大窗,终日拉着遮帘,相似的缎帘流苏半掩。地毯红颜色,床脚边的小桌蒙着绯红的台布。墙壁是柔和的浅褐色,略带粉红。衣橱、梳妆台、座椅,都是暗黑光滑的红木制成。在四周深色的背景之中,床上高高堆起的垫子和枕头,罩着雪白的马赛布床罩,白得晃眼。几乎同样扎眼的是床头那张宽大带垫的安乐椅,也是白的,面前一只踏脚凳,我看它就像一只白色的宝座。

屋里很冷,因为很少生火。也很静,因为远离育儿室和厨房。还阴森森的,因为很少有人到这儿来,除了女佣星期六进来一下,抹抹一周来镜子和家具上悄悄积落的灰尘。里德太太本人偶尔也进来,察看一番衣橱某个抽屉内的宝贝。那里头有若干羊皮纸卷,她的珠宝盒、亡夫的小像。而逝者的临终嘱咐正是这间卧室的秘密——一个符咒,使这儿虽富丽堂皇却凄凉孤寂。

里德先生故去九年了,就在这间屋里咽的气,在这里入殓,从这里殡葬工抬走了他的棺材。打那天起,一种惨兮兮的祭祀气氛就笼罩了屋子,使人们很少闯进来。

贝茜和刻薄的艾博特小姐罚我坐着不动的是只矮脚凳,靠近大理石炉台。眼前耸立着那张大床,右手是那只乌黑高大的衣橱,破碎压抑的反光,变幻着镶板光滑的表面。左手是遮得严严实实的窗户,中间一面大镜子折射出大床与房间的空虚肃穆。不知她们是否真锁了门,敢动一下时就站起来去看。(P10-11)

序言

首版《简·爱》无前言必要,故未写。此次再版,需讲几句致谢和拉杂的话。

应当感谢三方面。

感谢读者,予这个朴实无华的故事以宽容。

感谢报界,予一位无名求索者以真诚赞许,使她获得一块公平的天地。

感谢出版商,以他们的机智、活力、务实精神及坦率和慷慨,予一个无人推荐、不为人知的作者以帮助。

报界与读者对我只是模糊概念,对他们也就只好致以模糊的谢忱。而出版商却是明确的,一些大度的评论家也是如此。他们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唯有他们才知道如何鼓励一位苦苦奋斗的门外汉。对他们,我的出版商和杰出的评论家们,我要诚挚地说一声:先生们,我打心底里感谢你们。

对帮助过我、赞许过我的人这样致谢之后,我要转向另一类人,他们为数不多,据我所知,但却不能因此而加以忽视。我指的是少数畏首畏尾、吹毛求疵者,他们对《简·爱》这类书的倾向性表示怀疑。在他们眼中,一切超乎寻常之事皆为谬误;在他们耳中,任何对偏执——这罪恶之源——的反抗,皆为对虔诚——上帝的凡间统治者——的侮辱。对此辈怀疑者,我要指出某些明显的区别,提醒他们某些简单的真理。

习俗并非道德,伪善并非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谴责后者,摘下法利赛人的假面也不是亵渎荆冠。

这些事情和行为恰恰截然相反,与善恶一般黑白分明。人们常常?昆淆黑白,而黑白实在不应混淆。表象不应错当真实,狭隘的人性教条只能令少数人欢欣鼓舞,得到赞同,却不能取代受世界尊重的基督教信念。这中间——我重复一遍——黑白分明——明确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件好事,不是坏事。

世人也许不愿目睹这些概念区分清楚,因为人们已经惯于被混淆视听,觉得把外表的华美当作内在的价值,粉白的墙壁证实圣坛的洁净十分省事。对敢于细察揭露——剥去表面金饰,亮出底层金属——深入墓穴、掘出尸骨的人,世人也许憎恨不迭。然而,恨归恨,世界到底受惠于他。

亚哈不喜欢米该雅,因为米该雅只预言凶兆,不肯讲吉言。他也许更欣赏基拿拿阿谀奉承的儿子,可是,他若是早听忠告不信恭维,也就逃过了那场浴血之灾。

当今时代,有一位不肯讨好高雅耳朵的人,此君,依我看,胜过社会中的一些堂皇人物,犹如音拉之子胜过犹太与以色列的诸王。他说出的真理与音拉同样深邃,他的预言与音拉同样有力,他的风度与音拉同样无畏。上流社会赞赏这位撰写《名利场》的讽刺家么?我说不准。不过那些被他投中了讽刺的燃烧弹,照射了谴责的电光剑的人们,若能及时接受他的警告一他们及他们的子孙兴许能躲过基列拉末的灭顶之灾。

我何以提及此人?读者啊,之所以提及他,是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比他的同代人业已认识到的更深刻更独特的智者,因为我把他视为当今首屈一指的社会改革家——那勇于拨乱反正的志士仁人之中的佼佼者,因为他的作品的评论家们尚未找到适合他的比喻,尚未发现正确表现他天才的词语。他们说他像菲尔丁,谈及他的机敏、幽默与喜剧才能。其实他与菲尔丁的相似之处如同雄鹰与秃鹫一般,菲尔丁会扑向腐肉,而萨克雷绝不。他的机敏生气勃勃,他的幽默有趣迷人,但二者与其严肃才华的关系正好比闪烁于夏云边缘的道道闪电与深藏云深之处致命的电火花。最后,我提及萨克雷,还因为——假使他肯接受一位素不相识者的敬意的话——我要将再版的《简·爱》奉献给他。

柯勒·贝尔

1847年12月21日

后记

《简·爱》故事,由于电影电视的广泛传播,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小说《简·爱》则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了中译本介绍国人,譬如伍光建先生、李霁野先生的本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文革”之后,又有了由社科院外文所,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简·爱》新译本。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界更是掀起一股世界文学名著复译的大高潮,连我辈后来者也身不由己一股脑儿卷了进去。

起初,笔者实不敢接受编辑先生的稿约。原因多啦,不外乎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之类。再者,当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同一部名著诸多译本,诸多包装与价格,眼花缭乱都来不及,还分什么孰优孰劣?“买谁的好啊?”恐怕不只是图书发行者和读者的一大困惑了。对于译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超越其他译本的忧虑,活像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笼罩头顶,由此产生的沉甸甸的心理压力真是不咬一口不知其味哟!

可到底还是接了稿约。直接原因有二:其一,《简·爱》一书系笔者爱物。念本科做研究生时都曾反复研读,每每为女主人公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叹服而心折,觉得此书不愧为流芳百世的佳作。能麻起胆子来译它,也算接受一次挑战吧!其二,近一两年,由于教学原因,频频接触《简·爱》中译本,觉得有些本子仍有欠缺或商榷余地,复译确有必要。

就以手头两部八十年代和十九年代问世的译本为例。老实说,它们各有千秋。一部英文功底扎实,忠实原文,译文极少出错。但译文似有欧化”之嫌,流畅不足。另一部译笔文采焕发,充满激情,朗朗上口,却不知何故英文理解频频失误,甚至在同一页不出几段就明摆着前后矛盾。比方该译本第10章某处,说简爱将求职广告封人信封,在起床铃把全校吵醒之前把信寄了出去”;隔一段又说这份文件在我抽屉里整整锁了一天”,再向“校长请假去洛顿……把信塞进邮局”。究其失误根由,盖因将“direct”一词理解为邮寄之故,其实这个词还有在信封上“标明地址”的意思。该译本还不大顾及英美两国在词义上的差异,例如将“cornfield”译为玉米地”,其实在故事发生地的英国应为“小麦地”;“captain”在英国海军中实为“上校”,却给译成照美国用法的上尉”,平白无故就给人家军阶连降几级。还有该译为“下车”的地方译成“上车”,将人名“爱丽丝·伍德(Alice Wood)”楞译为“爱丽丝森林”。对于某些细节,译者也较为疏忽,例如“watch”被译为“手表”,其实,据笔者所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尚未有手表问世,只有揣在衣袋里的怀表之类。细细比照原文,这类大大小小的误译竟达数十处之多。

话说回来,即使连无色眼镜都不戴,挑别人的毛病总是最容易的。试想,一桌佳肴,吃的人只顾大快朵颐,还可以时不时指手画脚说咸说淡,可那给炉火烤得汗流浃背,油烟熏得呛鼻花眼的厨师,心中苦楚有谁知有谁解呢?拙译免不了也会出错,保不准还有大错。哪怕像译界同仁们所说的,拿起笔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哪怕明明白白记得有谁说过的“译事难,难于上青天”,且译去,且错去。好歹硬着头皮将这盘菜端上桌,请诸位品尝。若闻味不甚佳,汗颜之余,且待下回痛改!

末了,凭天地良心,还要认真致谢两方面。一要感谢上面提到的两个译本(恕不便指名),使笔者有所借鉴,有所参考,它们的某些失误应当说瑕不掩瑜。依仗前辈们披荆斩棘开拓道路,我辈后来者方能大步前进。二要感谢出版社,使笔者有了一个献丑的机会,因为翻译的过程实实在在是一个学习、提高、锻炼自己的过程。

黄健人

一九九四年八月三十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