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新审视过往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的38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跃升至第二,中国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三十多年保持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不含港、澳、台)经济在增长时间和增长速度上都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场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历程中,中国企业无疑成为主角中的主角,它们不仅提供了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平台,而且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致富理想,供应着国人的衣食住行。在这当中,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一时间,“中国模式”席卷全球,成为众多国家争相学习的对象。
一、经济成就背后存在的问题
当国人为经济成就欢欣鼓舞之时,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众所周知,当下中国衡量经济发展结果的指标主要是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它主要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板块构成。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其经济成就主要靠政府主导投资和外贸出口支撑。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首先,在政府投资方面,由于政府官员出于任期内地方政绩的考虑,往往会对某些领域进行密集性的过度投资和重复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实现了GDP的增长,但也会引起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旦出现产能过剩,产成品便只能降价销售,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在外贸出口方面,中国企业普遍采取“贴牌生产”的手段,长期处于价值链的生产组装加工环节。这虽然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获得的价值利润极少。人民论坛网2017年4月12日发表文章称,中国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大而不强”的特点,以下两点是非常突出的特征:①中国制造业产出效率整体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约为20%,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水平。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率与产品附加值偏低,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的分工地位。以iPhone手机为例,中国是iPhone手机的组装生产基地,但每生产一部手机中国仅获取总利润的3.63%,美国企业获取近50%的利润,日本企业获取30%以上的利润,韩国企业获取10%以上的利润。中国制造业规模大与产值小的不均衡现象,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存在产出效率与附加值偏低的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人均附加值仅相当于爱尔兰的1/10,在世界排名50位左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②制造业核心部件缺乏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中国制造业大部分的核心部件都依赖于进口,这就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中国高端芯片与通用芯片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5%,也即几乎95%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档液压件和发动机等都依靠进口。进口材料的成本上升、社会资产的价格上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使其居高不下。制造业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如果单纯从GDP维度来看,中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量级上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可以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导致的,这种增长不能称为经济发展。简单而言,经济增长只是一味地扩大现有的经济成果,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的发生质变的事物出现。而经济发展却凭借创新的力量,不断地增添新的经济成果,使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进一步提升。对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政府主导投资和外贸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而只是停留在经济增长的初级层面,这从当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便可窥见一斑。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旧有的经济成果如果一味地只是在数量上扩大,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会不断衰减。因此,中国经济是“增长”而非“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创新。
通过横向比较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在创新投入水平上仍然存在差距。根据《经济日报》2017年1月10日的报道,中国2016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4万亿元,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依然没有实现“十二五”规划制定的2.2%的目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美国和德国的此项指标常年维持在近3%,日本现阶段达到3.5%左右,韩国和以色列如今维持在4%以上。因此,中国总体的研发投入水平与世界创新型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从研发支出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来看,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称科学研究)的投入占三类研发总支出的比重不足5%,而世界创新型国家的数据普遍达到20%以上,其中,德国更是高达50%以上。由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扩大科学技术知识,它们是对事物原理和客观规律的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而试验发展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已有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因此,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中国与领先国家的差距更大。
P3-6
本书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对于“如何驱动创新”,A.O.史密斯公司采取的方法是,找到并留住“对的人”,创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如何实践创新”,A.O.史密斯公司的总体观点是,实践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调研、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阶段,同时还需要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有效衔接与配合。
——缪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1874年成立的企业,A.O.史密斯公司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凭借自我驱动式创新管理模式,通过人与环境的最佳匹配,实现员工与企业“互利共赢”;通过平衡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四大“悖论”,实现创新与市场的有效衔接。
——王广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想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的,没有创新的建筑设计,建筑就会失去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案例资料,为我们揭示了A.O.史密斯公司的创新奥秘——“自我驱动式创新管理模式”。相信读者通过了解并掌握“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将对创新有不一样的感受,获得不同的启发。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本书最早的一批读者之一,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此,首先感谢并祝贺南京大学商学院杨东涛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继《从口号到行动——A.O.史密斯公司的文化建设之路》《史密斯成功密码——A.O.史密斯公司的价值观管理》两本著作之后,又推出第三本有关A.O.史密斯公司研究的新书——《从驱动创新到实践创新——A.O.史密斯公司的创新管理》。杨东涛教授带领她一届又一届的研究生,20年来持续跟踪研究A.O.史密斯公司,这种近距离认真观察企业、以实践为先导展开管理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着实令人敬佩。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需要的正是基于实践一线的理论研究。只有从实践出发,踏踏实实做好实地调研,坚持不懈地跟踪企业,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管理学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管理效率。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的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经济增长的模式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已经难以为继。中国企业普遍都在寻求转型升级的方法,“创新”正是它们突破当下困境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杨东涛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围绕“如何驱动创新”“如何实践创新”两个核心问题,以A.O.史密斯公司为例,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该公司的创新管理实践。这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也为企业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案例。认真读完本书后,个人深受启发,同时也有以下两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第一,A.O.史密斯公司从2001年至今,市场销售额以20%的速度在增长。它快速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持续坚守和践行“四个满意”价值观和保持笃信技术、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的过程。如今,公司的员工总数达到7000多人,他们高度认同“四个满意”的价值观(ValueCongruence,VC,价值观认同)并且具备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SmartCreative,SC,聪明爱创新),杨东涛教授和她的团队称他们是“VC+SC”的人。在我看来,这些员工是A.O.史密斯公司最大的财富,正是因为他们的携手努力、创新与共,才最终实现了公司的高质量竞争战略,铸造了A.O.史密斯公司今日的辉煌成就。
第二,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古典学派一直把企业看作一个“黑箱”,认为企业的一切构成要素都是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是在市场和技术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分析单位。本书则从具体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入手,为我们揭示了A.O.史密斯公司是“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进而实现高质量竞争战略,不断创造价值的。①如何驱动创新?A.O.史密斯公司一直认为,找到并留住“对的人”(VC+SC),创新就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谓“对的人”,就是认同“四个满意”价值观并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要实现找到并留住“对的人”,则需要一系列管理实践相互配合,共同行动。在A.O.史密斯公司,主要依托四大核心管理活动:教练型领导、管家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员工需求导向型沟通和凝心聚力型氛围。在四大核心管理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对的人”会与环境达到最佳匹配,他们会进行自我驱动式创新。②如何实践创新?A.O.史密斯公司的长期经验表明,实践好创新需要在调研、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工匠精神”,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奥秘在于,一定要平衡和处理好相应环节中调研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研发技术的“前瞻与稳健”、生产过程的“质量与成本”、销售管理的“契约与关系”四大矛盾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我们取得的成就大多还是建立在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要素成本优势进行大规模制造上,而不是在借助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上。我想,如果中国企业认真探究A.O.史密斯公司的创新管理,一定会对其自身的创新大有裨益。了解和掌握“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后,中国企业定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经济再创辉煌也将指日可待。
沈坤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2018年1月
杨东涛著的《从驱动创新到实践创新:A.O.史密斯公司的创新管理》分析了A.O.史密斯公司通过开展教练型领导、管家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员工需求导向型沟通和凝心聚力型氛围营造四大管理活动,实现人与环境的最佳匹配,达到“找对人、留对人”的目的,让“对的人”自我驱动创新;从调研、研发、生产到销售四个环节,真实、全面、逻辑性强地描述了A.O.史密斯公司全流程实践创新的做法,系统地揭示了该公司是如何实践创新的,并将其创新管理体系命名为“自我驱动式创新管理模式”。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创造更高价值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那么,“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基于本研究团队连续20年跟踪调研百年企业A.O.史密斯公司,杨东涛著的《从驱动创新到实践创新:A.O.史密斯公司的创新管理》站在创新破局的新高度,从创新之因、创新之力、创新之行和创新之道四个部分介绍了A.O.史密斯公司面对创新,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管理,合理解决“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两大难题,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公司的行业领导地位。
相信读者通过了解并掌握“如何驱动创新”和“如何实践创新”,将对创新有不一样的感受,获得不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