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①。
古诗文 | 七哀诗三首(魏晋·王粲) |
释义 | 七哀诗三首(魏晋·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①。 评注 ①《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这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曹植、阮瑀 也各有《七哀诗》一首。玉粲有《七哀诗》三首,不是同时所作。第一首写乱 离中所见,是一幅难民图。大约作于初离长安的时候。 ②西京:指长安。无 象:犹言无道或无法。 ③豺虎:指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192)李、郭 等在长安造乱。遘:同“构”,造。 ④委身:托身。荆蛮:指荆州。以上二 句言离中原往荆州。当时荆州未遭兵祸,去避乱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 王畅受学,和王氏是旧交,所以王粲全家去依投。 ⑤攀:谓攀辕依恋。 ⑥完:保全。以上二句是作者所闻妇人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的葬处,在长 安东。岸,高地。 ⑧下泉:《诗经》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 曹人……思明王贤伯也。”末二句是说懂得作《下泉》的诗人为什么伤叹了, 作者登临一代名主汉文帝的陵墓,遥望“豺虎”纷纷的长安,不免要象《下泉》 的作者当乱世而思贤君。 【品评】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汉未初平三年 (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纵兵攻陷长 安时的一段经历。 诗歌的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 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动乱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 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 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 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 这首诗在处理叙事与扦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此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 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 入感情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 其二(魏晋·王粲) 押侵韵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馀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①。 其三(魏晋·王粲) 押支韵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咨①。 |
随便看 |
古诗文辞典共收录539370条诗词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美文的文言文翻译、赏析,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